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不同源库建成期精确施氮对水稻产量生理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前言第14-15页
1. 文献综述第15-22页
    1.1 不同施氮模式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第15-17页
    1.2 我国水稻氮素利用率低的原因及提高途径第17-19页
    1.3 施氮与水稻颖花形成的关系第19-22页
第一部分:大田筒栽试验第22-6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25页
        2.1 试验概况第22页
        2.2 试验材料第22页
        2.3 试验设计第22-23页
        2.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第23-24页
        2.5 有关指标计算与统计方法第24-2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5-60页
        3.1 沈农265叶龄进程与施肥时期第25页
        3.2 不同施氮模式对沈农265光合特性的影响第25-31页
            3.2.1 沈农265净光合速率第25-28页
            3.2.2 各生育时期沈农265上三叶SPAD第28-31页
        3.3 施氮模式对沈农265群体质量的影响第31-38页
            3.3.1 2014 年沈农265群体茎蘖动态第31-33页
            3.3.2 2015 年沈农265群体茎蘖动态第33-35页
            3.3.3 沈农265分蘖成穗率第35-37页
            3.3.4 沈农265株高变化第37-38页
        3.4 不同施氮模式对沈农265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第38-54页
            3.4.1 沈农265颖花形成情况第38-40页
            3.4.2 沈农265穗长差异第40-41页
            3.4.3 沈农265一、二次枝梗数的差异第41-43页
            3.4.4 沈农265每穗一、二次枝梗上总粒数第43-45页
            3.4.5 沈农265一、二次枝梗结实率情况第45-46页
            3.4.6 沈农265一、二次枝梗上的千粒重第46-48页
            3.4.7 沈农265一、二次枝梗上的理论产量第48-50页
            3.4.8 沈农265产量及其构成情况第50-54页
        3.5 不同施氮模式对沈农265氮素分配及利用的影响第54-60页
            3.5.1 2014 年收获时各部位氮素含第54-56页
            3.5.2 2014 年成熟期沈农265氮素利用率第56-59页
            3.5.3 2015 年沈农265农学利用率第59-60页
第二部分:大田小区试验第60-86页
    4. 材料与方法第60-64页
        4.1 试验概况第60页
        4.2 试验材料第60页
        4.3 试验设计第60-61页
        4.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第61-62页
        4.5 有关指标计算与统计方法第62-64页
    5. 结果与分析第64-78页
        5.1 沈农265叶龄进程与施肥时期第64页
        5.2 不同施肥模式对沈农265光和特性的影响第64-68页
            5.2.1 沈农265净光合速率第64-66页
            5.2.2 沈农265上三叶SPAD第66-68页
        5.3 不同施氮模式对沈农265群体质量的影响第68-74页
            5.3.1 沈农265群体茎蘖动态第68页
            5.3.2 沈农265分蘖成穗率第68-69页
            5.3.3 沈农265株高变化第69-70页
            5.3.4 沈农265干物质积累情况第70-71页
            5.3.5 沈农265叶面积指数第71-72页
            5.3.6 沈农265粒叶比第72-74页
            5.3.7 2015 年沈农265根系素质第74页
        5.4 氮肥对沈农265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第74-78页
            5.4.1 沈农265产量及其构成情况第74-77页
            5.4.2 2015 年沈农265产量构成的差异第77-78页
    6. 综合讨论第78-84页
        6.1 不同施肥模式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第78-79页
        6.2 不同施肥模式与群体质量的关系第79-82页
        6.3 不同施肥模式与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关系第82-84页
    7. 结论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3页
致谢第93-94页
试验相关附图第94-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宁主栽花生品种耐旱性差异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高光谱成像的玉米苗期氮素营养监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