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引言 | 第12-19页 |
1. 企业年金的经济学理论概述 | 第19-25页 |
1.1 企业年金的涵义 | 第19-20页 |
1.2 企业年金的功能 | 第20页 |
1.3 企业年金的基本筹资模式 | 第20-21页 |
1.3.1 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 | 第21页 |
1.3.2 缴费确定型年金 | 第21页 |
1.4 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的风险因素 | 第21-25页 |
1.4.1 市场因素 | 第21-22页 |
1.4.2 制度因素 | 第22页 |
1.4.3 受托人战略资产配置能力 | 第22-24页 |
1.4.4 投资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 | 第24-25页 |
1.4.5 委托人对投资管理的制约 | 第25页 |
2.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的现状分析 | 第25-37页 |
2.1 企业年金投资的原则和工具 | 第25-33页 |
2.1.1 企业年金的投资原则 | 第25-26页 |
2.1.2 现阶段企业年金的投资工具 | 第26-32页 |
2.1.3 我国与发达国家企业年金投资工具比较 | 第32-33页 |
2.2 我国企业年金总体投资现状分析 | 第33-37页 |
2.2.1 企业年金投资运作的整体制度框架 | 第33-34页 |
2.2.2 企业年金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构 | 第34-35页 |
2.2.3 企业年金总体发展状况 | 第35-37页 |
2.2.4 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状况 | 第37页 |
3.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现状的计量分析 | 第37-53页 |
3.1 企业年金投资品种整体收益率的变化分析 | 第38-43页 |
3.1.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处理 | 第38页 |
3.1.2 变化趋势的描述性分析 | 第38-43页 |
3.2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经营业绩变化分析 | 第43-49页 |
3.2.1 企业年金基金业绩变化概述 | 第43-46页 |
3.2.2 各企业年金基金资产配置的变化 | 第46-49页 |
3.3 企业年金投资组合绩效与风险分析 | 第49-52页 |
3.3.1 指标选取 | 第50页 |
3.3.2 样本数据 | 第50-51页 |
3.3.3 实证分析 | 第51-52页 |
3.4 实证结论与分析 | 第52-53页 |
4.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风险控制 | 第53-57页 |
4.1 企业年金投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 第53页 |
4.2 企业年金资产的监管制度 | 第53-54页 |
4.2.1 对企业年金资产组合做出具体的限制 | 第54页 |
4.2.2 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企业年金投资运作的透明度 | 第54页 |
4.2.3 对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严格监管 | 第54页 |
4.3 企业年金的风险准备金制度 | 第54-55页 |
4.4 加强企业年金道德风险管理 | 第55-56页 |
4.4.1 明确企业年金受托人的责任 | 第55-56页 |
4.4.2 增强企业年金受托人与专业机构选择的透明度 | 第56页 |
4.5 委托人专属投资风险测度体系建设 | 第56-57页 |
4.5.1 企业年金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 第56-57页 |
4.5.2 企业年金投资过程中委托人风险监控体系的构建 | 第57页 |
5. 世界其他国家企业年金投资运作模式及风险控制 | 第57-62页 |
5.1 美国企业年金投资运作模式 | 第58-59页 |
5.1.1 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方案 | 第58页 |
5.1.2 缴费率确定型企业年金计划 | 第58-59页 |
5.1.3 美国企业年金计划运行模式对我国的启发 | 第59页 |
5.2 瑞士企业年金投资运作的模式 | 第59-60页 |
5.3 发达国家企业年金投资风险管理的启示 | 第60-62页 |
5.3.1 美国企业年金投资收益与风险控制 | 第60-61页 |
5.3.2 瑞士企业年金投资收益与风险控制 | 第61-6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2-63页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62页 |
6.2 本文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