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5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消费信贷理论概况 | 第16-20页 |
2.1 消费信贷的概念 | 第16页 |
2.2 消费信贷的种类 | 第16页 |
2.3 消费信贷的特征 | 第16-18页 |
2.3.1 消费信贷的经济学特征 | 第16-17页 |
2.3.2 消费信贷的表征特征 | 第17-18页 |
2.4 消费信贷的风险 | 第18-20页 |
2.4.1 消费信贷的风险概念 | 第18页 |
2.4.2 消费信贷的风险分类 | 第18-20页 |
3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 第20-32页 |
3.1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特点 | 第20-23页 |
3.2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23-32页 |
3.2.1 制度性的制约因素 | 第23-29页 |
3.2.2 非系统性的制约因素 | 第29-32页 |
4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濮阳市分行抽样数据的案例分析 | 第32-44页 |
4.1 情况简介 | 第32-35页 |
4.1.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概况 | 第32页 |
4.1.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濮阳市分行概况 | 第32-33页 |
4.1.3 濮阳市经济发展简介 | 第33-34页 |
4.1.4 濮阳市中资全国性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情况简介 | 第34-35页 |
4.2 基于样本数据下Logistic模型的建立 | 第35-44页 |
4.2.1 Logistic回归模型简介 | 第35页 |
4.2.2 消费信贷的指标因素的选取 | 第35-40页 |
4.2.3 SPSS软件 | 第40-41页 |
4.2.4 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 | 第41-43页 |
4.2.5 Logistic回归方程检验 | 第43-44页 |
5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途径 | 第44-51页 |
5.1 发展我国消费信贷需采取的系统性途径 | 第44-47页 |
5.1.1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 第44-45页 |
5.1.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第45-46页 |
5.1.3 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 第46-47页 |
5.2 发展我国消费信贷需采取的非系统性途径 | 第47-51页 |
5.2.1 科学设定发展目标,实现银行业务的稳定发展 | 第47页 |
5.2.2 培养良好的信贷风险文化 | 第47-48页 |
5.2.3 细分经营部门与信贷流程 | 第48页 |
5.2.4 加强内控建设 | 第48-50页 |
5.2.5 将客户纳入统一授信管理 | 第50-51页 |
6 小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小结 | 第51页 |
6.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