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区城郊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立题依据 | 第12-14页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城郊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技术线路 | 第18页 |
1.5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城郊农业 | 第19-20页 |
2.1.2 现代化设施农业 | 第20页 |
2.1.3 多功能农业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屠能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大推动理论 | 第22-23页 |
2.2.3 一般市场均衡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沈阳地区城郊农业发展现状 | 第24-30页 |
3.1 城郊农业发展规模 | 第24-25页 |
3.2 城郊农业产值结构 | 第25-27页 |
3.3 城郊农业发展模式 | 第27-30页 |
3.3.1 农业专业区域发展模式 | 第27-28页 |
3.3.2 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 第28页 |
3.3.3 农业物流促进城郊农业发展的模式 | 第28-30页 |
第4章 沈阳地区城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第30-37页 |
4.1 城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4.1.1 农业多功能体系尚未形成 | 第30页 |
4.1.2 发展模式缺乏多样化 | 第30-31页 |
4.1.3 专业化生产规模参差不齐 | 第31页 |
4.1.4 农业生产布局不够合理 | 第31-32页 |
4.1.5 城郊农业发展的特质建设不足 | 第32页 |
4.1.6 郊区农业生产与消费非均衡 | 第32-34页 |
4.2 城郊农业发展问题的成因 | 第34-37页 |
4.2.1 发展规划难以运行 | 第34页 |
4.2.2 政府扶持缺乏系统性安排 | 第34-35页 |
4.2.3 农业科研机构参与程度低 | 第35页 |
4.2.4 新型农民孵化机制缺失 | 第35-37页 |
第5章 沈阳地区城郊农业发展设计 | 第37-52页 |
5.1 设计的思想、原则与目标 | 第37-38页 |
5.1.1 设计的思想 | 第37页 |
5.1.2 设计的原则 | 第37-38页 |
5.1.3 目标 | 第38页 |
5.2 沈阳地区城郊农业发展设计 | 第38-52页 |
5.2.1 农业发展基础体系设计 | 第38-41页 |
5.2.2 城郊农业发展支撑体系设计 | 第41-47页 |
5.2.3 城郊农产品和服务品营销设计 | 第47-52页 |
第6章 促进沈阳地区城郊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2-58页 |
6.1 政府给予辅助政策体系支持 | 第52页 |
6.2 建立城郊农业生产与消费主体的正确认识 | 第52-53页 |
6.3 突出搞好城郊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53-54页 |
6.4 构建城郊营农指导人才队伍 | 第54-55页 |
6.5 鼓励社会资本和技术参与城郊农业发展 | 第55-56页 |
6.6 合理化城郊农业生产结构与空间布局 | 第56页 |
6.7 加强城郊农业发展质量监控工作 | 第56-57页 |
6.8 用现代技术手段装备城郊农业 | 第57-5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