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 将要解决的问题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1 理论和调查结合 | 第13页 |
1.5.2 比较和分析结合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影响 | 第14-22页 |
2.1 儒家礼仪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意蕴 | 第14-16页 |
2.1.1 儒家礼仪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14-15页 |
2.1.2 儒家礼仪思想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 第15-16页 |
2.1.3 儒家礼仪思想对中国古代服装色彩、图案的影响 | 第16页 |
2.2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体地位 | 第16-17页 |
2.2.1 概念分析 | 第16-17页 |
2.2.2 衣冠服制是儒家礼仪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 第17页 |
2.3 儒家礼仪思想在历代服饰中的体现 | 第17-22页 |
2.3.1 服饰文化中的礼仪性 | 第17-18页 |
2.3.2 服饰文化中的秩序性 | 第18-21页 |
2.3.2.1 服装等级观念的秩序性 | 第19页 |
2.3.2.2 服装审美观念的秩序性 | 第19-21页 |
2.3.3 服饰中的中庸性 | 第21页 |
2.3.4 服饰中的教育性特点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现代服饰艺术中的儒家文化传承 | 第22-33页 |
3.1 儒家礼仪思想的现代含义 | 第22页 |
3.2 儒家文化在现代服饰文化上的体现以及对现代服饰美学的影响 | 第22-26页 |
3.2.1 儒家学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了“自然、环保”的新内涵 | 第22-23页 |
3.2.2 儒家学说引申出的“和谐”思想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风向标 | 第23-25页 |
3.2.3 儒家学说的“中庸”思想表达了中华民族含蓄的服饰文化理念 | 第25-26页 |
3.3 儒家文化在现代品牌服装中的传承 | 第26-30页 |
3.3.1 文化使服装品牌具有生命力 | 第26-27页 |
3.3.2 儒家文化是民族服装品牌发展的基石 | 第27-28页 |
3.3.3 成功本土服装品牌应该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者 | 第28-29页 |
3.3.4 服装品牌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品牌文化把民族文化与时尚有机结合 | 第29-30页 |
3.4 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体现 | 第30-33页 |
3.4.1 世博中国馆蕴含的儒家中庸思想 | 第30页 |
3.4.2 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礼仪服装的分析 | 第30-32页 |
3.4.3 上海APEC会议上的“唐装”热所引起的社会效应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现代中国“汉服”概念的提出 | 第33-52页 |
4.1 现代“汉服”的概念界定 | 第33-34页 |
4.1.1 “国服”及当代“汉服”的定义 | 第33-34页 |
4.1.2 近现代以来关于国服的定义 | 第34页 |
4.2 复兴“汉服”引发的争议 | 第34-37页 |
4.2.1 为何不采用“唐装”这样的命名 | 第35-36页 |
4.2.2 “汉服”与汉朝服装的区别 | 第36-37页 |
4.3 我的“汉服”观念 | 第37-43页 |
4.3.1 和服所体现出的文化包容性对“汉服”研究的启示 | 第37-40页 |
4.3.2 “汉服”对传统文化的“顺从”——继承 | 第40-43页 |
4.3.3 “汉服”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创新 | 第43页 |
4.4 “汉服”材料的选择及应用 | 第43-45页 |
4.4.1 面料材质 | 第43-44页 |
4.4.2 面料纹理 | 第44-45页 |
4.5 “汉服”纹样的提取及应用 | 第45-47页 |
4.5.1 对传统纹样的直接运用 | 第45-46页 |
4.5.2 对传统纹样的抽象象征运用 | 第46-47页 |
4.5.3 把传统纹样打散重构之后的运用 | 第47页 |
4.6 “汉服”造型的设计及应用 | 第47-52页 |
4.6.1 对称和均衡 | 第48-49页 |
4.6.2 变化和统一 | 第49-50页 |
4.6.3 比例和尺寸 | 第50页 |
4.6.4 重复和层次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汉服”设计中的应用表达 | 第52-58页 |
5.1 设计主题 | 第52页 |
5.2 设计分析 | 第52-5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8-61页 |
6.1 本论文的特色之处 | 第58页 |
6.2 “汉服”的发展前景及推广途径 | 第58-59页 |
6.3 后续研究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