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线路设计论文--交叉口及其设计论文

多路互通式立交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存在问题第13-14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页
    1.5 研究的目标第14页
    1.6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7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5-16页
第二章 多路不收费互通式立交的类型及适用条件第16-30页
    2.1 多路互通式立交的设置第16-17页
        2.1.1 多路互通式立交设置的原因第16页
        2.1.2 多路互通式立交特点及设置原则第16-17页
    2.2 多路不收费互通式立交第17-29页
        2.2.1 匝道的类型第17-19页
        2.2.2 多路不收费互通式立交的类型第19-23页
        2.2.3 多路不收费完全互通式立交的类型及适用条件第23-26页
        2.2.4 多路不收费部分互通式立交的类型及适用条件第26-27页
        2.2.5 多路不收费交织型互通式立交的类型及适用条件第27-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多路收费互通式立交的类型及适用条件第30-41页
    3.1 收费立体交叉第30-34页
        3.1.1 收费立交收费站设置的方法第30页
        3.1.2 连接线的设置原则第30-31页
        3.1.3 连接线两端的交叉形式第31-34页
    3.2 多路收费互通式立交的类型第34-40页
        3.2.1 一个收费站的多路收费互通式立交的类型第34-35页
        3.2.2 设两个收费站的多路收费互通式立交的类型第35页
        3.2.3 复合式收费立交的形式第35-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连接条件第41-62页
    4.1 复合式互通立交的特点第41-42页
    4.2 辅助车道连接的复合式立交第42-58页
        4.2.1 交织区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第43-44页
        4.2.2 交织区密度的计算方法第44-48页
        4.2.3 交织区长度计算基本数据的设定第48-50页
        4.2.4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50页
        4.2.5 交织区长度的计算第50-57页
        4.2.6 计算结果分析第57-58页
    4.3 辅助车道和定向匝道连接的复合式立交第58-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62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62-63页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立法角度的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修订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