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铜(Cu)污染治理现状 | 第9页 |
1.2.2 生物炭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1 生物炭性质 | 第9-10页 |
1.2.2.2 生物炭改善土壤研究 | 第10-11页 |
1.2.2.3 生物炭修复水体研究 | 第11页 |
1.2.3 我国稻壳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刺苦草对铜胁迫的耐受性及其恢复能力研究试验 | 第14-23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4-15页 |
2.2.1 物种选择 | 第14页 |
2.2.2 实验设计 | 第14-15页 |
2.2.3 测定方法 | 第15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15页 |
2.3 结果 | 第15-21页 |
2.3.1 Cu胁迫和恢复阶段刺苦草生长的变化 | 第15-17页 |
2.3.2 Cu胁迫和恢复阶段刺苦草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17-18页 |
2.3.3 Cu胁迫和恢复阶段水中Cu含量的变化 | 第18-19页 |
2.3.4 Cu胁迫和恢复阶段刺苦草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对Cu的吸收 | 第19-21页 |
2.4 讨论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生物炭对刺苦草修复铜污染底泥的影响 | 第23-33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3.2.1 材料选择 | 第23-24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24页 |
3.2.3 测定方法 | 第24页 |
3.2.4 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3.3 结果 | 第25-31页 |
3.3.1 底泥受Cu污染下四个水质指标的变化 | 第25-27页 |
3.3.2 底泥受Cu污染下刺苦草生长变化及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27-28页 |
3.3.3 底泥受Cu污染下水体Cu含量变化 | 第28-29页 |
3.3.4 底泥受Cu污染下刺苦草与底泥Cu含量变化 | 第29-31页 |
3.4 讨论 | 第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生物炭对刺苦草修复铜污染水体的影响 | 第33-44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4.2.1 材料选择 | 第33-34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4.2.3 测定方法 | 第34页 |
4.2.4 统计分析 | 第34页 |
4.3 结果 | 第34-42页 |
4.3.1 Cu污染水体的水质指标的变化 | 第34-37页 |
4.3.2 Cu胁迫水体中刺苦草生长状况及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37-39页 |
4.3.3 水体氮、磷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4.3.4 刺苦草Cu含量变化 | 第40-41页 |
4.3.5 水体Cu含量变化 | 第41-42页 |
4.4 讨论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4-4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4页 |
5.2 不足之处 | 第44-45页 |
5.3 创新之处 | 第45页 |
5.4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