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HRB500级钢筋混凝土适筋梁常温及高温后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1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4-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火意义第15-16页
        1.1.3 钢筋混凝土结构火灾实例第16-17页
    1.2 国内外抗火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钢筋和混凝土的热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第20-38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钢筋的热工性能第20-24页
        2.2.1 钢筋的导热系数第20-21页
        2.2.2 钢筋比热和容重第21-23页
        2.2.3 钢筋的热膨胀系数第23-24页
    2.3 高温下钢筋的力学性能第24-26页
    2.4 高温后钢筋的力学性能第26-27页
    2.5 混凝土的热工性能第27-30页
        2.5.1 混凝土的热传导系数第27-28页
        2.5.2 混凝土的比热和容重第28-29页
        2.5.3 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第29-30页
    2.6 高温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第30-33页
    2.7 高温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第33-36页
    2.8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500MPa钢筋混凝土适筋梁力学性能试验概况第38-52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试件设计与制作第38-43页
        3.2.1 试件尺寸与配筋信息第38-39页
        3.2.2 材料性能第39-41页
        3.2.3 试件制作第41-43页
    3.3 火灾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第43-48页
        3.3.1 火灾炉高温试验装置第43-45页
        3.3.2 高温作用下荷载的确立第45-46页
        3.3.3 静载试验装置第46-47页
        3.3.4 加载制度第47-48页
    3.4 量测内容和试验步骤第48-51页
        3.4.1 量测内容第48-51页
        3.4.2 试验步骤第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500MPa钢筋混凝土适筋梁常温下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第52-62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第52-57页
        4.2.1 试验现象第52-55页
        4.2.2 受力过程分析第55-56页
        4.2.3 试验破坏现象第56-57页
    4.3 试验梁受弯承载力分析第57-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2页
第5章 500MPa钢筋混凝土适筋梁高温后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第62-84页
    5.1 引言第62页
    5.2 混凝土梁受火试验过程第62-66页
        5.2.1 炉温发展过程第62-65页
        5.2.2 构件截面内温度场发展过程第65-66页
    5.3 高温试验结果第66-68页
        5.3.1 火灾过程中的试验现象第66-67页
        5.3.2 火灾后的钢筋混凝土梁表观现象第67-68页
    5.4 HRB500级钢筋混凝土梁高温后静载试验结果第68-77页
        5.4.1 试验现象第68-74页
        5.4.2 受力过程分析第74-76页
        5.4.3 试验破坏现象第76-77页
    5.5 试验梁高温后的剩余承载力分析第77-82页
        5.5.1 试验梁高温后受弯承载力分析第77-79页
        5.5.2 试验梁常温与高温后的静载力学性能的比较、分析第79-82页
    5.6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6章 HRB500级钢筋混凝土适筋梁高温后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第84-96页
    6.1 引言第84页
    6.2 常用计算方法第84-89页
        6.2.1 基本假设第84-85页
        6.2.2 计算方法第85-89页
    6.3 考虑粘结应力折减的极限承载力计算第89-93页
        6.3.1 高温后的锚固拉力第89-90页
        6.3.2 原计算方法的修正第90-92页
        6.3.3 实例计算分析第92-93页
    6.4 本章小结第93-9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7.1 结论第96-97页
    7.2 建议与展望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条件下砂—黄土界面剪切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下一篇:新型盖板式外加强环圆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