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荧光探针概述 | 第12页 |
1.2 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 | 第12-15页 |
1.2.1 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ICT) | 第12-13页 |
1.2.2 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 | 第13-14页 |
1.2.3 光致电子转移(PET) | 第14页 |
1.2.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 第14-15页 |
1.2.5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 | 第15页 |
1.3 硫化氢(H_2S)的生理学意义 | 第15-16页 |
1.4 基于开关策略的H_2S探针 | 第16-23页 |
1.4.1 基于还原反应的H_2S探针 | 第17-18页 |
1.4.2 基于亲核反应的H_2S探针 | 第18-21页 |
1.4.3 基于金属硫化物沉淀的H_2S探针 | 第21-23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基于TICT机理的快速检测H_2S的荧光探针及其生物成像应用 | 第25-39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26-27页 |
2.2.2 探针的合成路线 | 第27页 |
2.2.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7-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2.3.1 验证TICT反应机理 | 第29-32页 |
2.3.2 浓度滴定实验 | 第32-33页 |
2.3.3 探针对H_2S的可视化检测 | 第33-34页 |
2.3.4 pH对探针的影响 | 第34页 |
2.3.5 探针的响应时间 | 第34-35页 |
2.3.6 选择性实验 | 第35页 |
2.3.7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5-36页 |
2.3.8 细胞成像实验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基于ESIPT机理以及大的荧光信号开关的H_2S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 | 第39-52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40-41页 |
3.2.2 探针的合成路线 | 第41页 |
3.2.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1-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3.3.1 响应机理 | 第43-44页 |
3.3.2 浓度滴定实验 | 第44-46页 |
3.3.3 pH对探针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4 响应时间 | 第47-48页 |
3.3.5 选择性实验 | 第48页 |
3.3.6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8-49页 |
3.3.7 细胞成像实验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线粒体靶向和双光子效应H_2S探针及其在活细胞和小鼠组织中成像应用 | 第52-65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53-54页 |
4.2.2 探针的合成路线 | 第54页 |
4.2.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54-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4页 |
4.3.1 MT-HS的设计和合成 | 第56页 |
4.3.2 探针光谱性质和对H_2S的光学响应 | 第56-58页 |
4.3.3 pH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4 探针的响应速率 | 第59-60页 |
4.3.5 探针的选择性实验 | 第60页 |
4.3.6 细胞成像实验 | 第60-62页 |
4.3.7 靶向定位线粒体的能力 | 第62-63页 |
4.3.8 活组织双光子荧光成像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附图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