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 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14-16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 第18-27页 |
2.1 2D图像深度信息构建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2.1.1 基于多幅 2D图像的深度信息构建方法 | 第18-19页 |
2.1.2 基于单幅 2D图像的深度信息构建方法 | 第19-21页 |
2.2 立体图像构建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2.1 立体图像构建方法研究 | 第21-22页 |
2.2.2 立体图像交互式构建系统研究 | 第22页 |
2.3 立体视觉相关原理 | 第22-26页 |
2.3.1 立体视觉模型 | 第22-23页 |
2.3.2 视差与深度 | 第23-24页 |
2.3.3 立体图像显示方法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模板的树木深度信息构建方法 | 第27-46页 |
3.1 树木结构分析与区域分割 | 第28-35页 |
3.1.1 Lab颜色模型简介 | 第28-29页 |
3.1.2 基于Lab颜色模型的树木结构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3.1.3 基于多尺度图谱的树冠分割 | 第31-33页 |
3.1.4 树木模型匹配方法 | 第33-35页 |
3.2 基于深度模板的树木深度图初始化 | 第35-40页 |
3.2.1 深度梯度假设思想 | 第36-37页 |
3.2.2 基于树木模型的深度模板 | 第37-39页 |
3.2.3 深度模板的应用 | 第39-40页 |
3.3 相关实验 | 第40-45页 |
3.3.1 树木结构分析与区域分割结果 | 第40-41页 |
3.3.2 基于模板的树木深度图初始化 | 第41-43页 |
3.3.3 树木深度信息对比实验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基于单幅 2D树木图像的立体图像构建 | 第46-64页 |
4.1 基于背景深度信息的树木深度自适应调整 | 第46-50页 |
4.1.1 基于非参数的特征平滑模型的背景立体图像深度估计 | 第46-49页 |
4.1.2 树木深度自适应调整 | 第49-50页 |
4.2 立体树木图像构建 | 第50-53页 |
4.2.1 立体图像对的生成方式 | 第50-51页 |
4.2.2 零视差面 | 第51-52页 |
4.2.3 视差平移 | 第52页 |
4.2.4 视差平移后的再处理 | 第52-53页 |
4.3 基于遮挡关系的立体图像合成 | 第53-55页 |
4.3.1 深度值与景物位置的关系 | 第53-55页 |
4.3.2 红蓝立体图像 | 第55页 |
4.4 相关实验 | 第55-63页 |
4.4.1 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标准 | 第55-56页 |
4.4.2 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结果 | 第56-58页 |
4.4.3 立体图像构建的效果 | 第58-61页 |
4.4.4 立体图像质量的主观等级评价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立体树木图像构建和编辑原型系统设计 | 第64-72页 |
5.1 系统框架设计 | 第64-65页 |
5.2 系统模块介绍 | 第65-66页 |
5.2.1 对象分析模块 | 第65页 |
5.2.2 深度模板处理模块 | 第65-66页 |
5.2.3 立体图像构建模块 | 第66页 |
5.2.4 辅助功能模块 | 第66页 |
5.3 系统交互页面 | 第66-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