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硝酸盐氮污染 | 第11-14页 |
1.2.1 硝酸盐氮污染的来源 | 第11-13页 |
1.2.2 硝酸盐氮污染的危害 | 第13-14页 |
1.3 硝酸盐氮的处理方法 | 第14-18页 |
1.3.1 生物法 | 第14-15页 |
1.3.2 物理化学法 | 第15-16页 |
1.3.3 催化还原法 | 第16-17页 |
1.3.4 多种方法联合使用 | 第17-18页 |
1.4 电催化还原技术 | 第18-20页 |
1.4.1 电催化还原技术的原理 | 第18-19页 |
1.4.2 电催化还原法的特点 | 第19页 |
1.4.3 电催化还原法的废水处理应用 | 第19-20页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0-24页 |
1.5.1 研究原理 | 第20-22页 |
1.5.2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2.1 实验试剂、仪器和装置 | 第24-26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1.3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2.2.1 NO_3~-的伏安特性曲线 | 第26页 |
2.2.2 NO_3~-的电化学去除 | 第26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2.3.1 硝酸盐氮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2 氨氮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3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 第28-29页 |
2.4 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混合式反应器内还原硝酸盐的研究 | 第31-48页 |
3.1 电极的选择 | 第31-34页 |
3.1.1 NO_3~-的循环伏安特性曲线 | 第31-33页 |
3.1.2 阴极材料对NO_3~-去除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 不同阴、阳离子的影响 | 第34-37页 |
3.2.1 NO_3~-的线性伏安特性曲线 | 第34-36页 |
3.2.2 阴、阳离子对NO_3~-去除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 不同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37-42页 |
3.3.1 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 NO_3~--N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4 初始p H值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正交实验 | 第42-45页 |
3.5 动力学研究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隔膜式反应器内还原硝酸盐的研究 | 第48-61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2 电催化还原NO_3~--N的去除效果 | 第49-50页 |
4.3 不同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50-55页 |
4.3.1 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2 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3 NO_3~--N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4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 正交实验 | 第55-58页 |
4.5 动力学研究 | 第58-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电催化还原处理流动态硝酸盐废水的研究 | 第61-69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5.2 电催化还原去除流动态NO_3~--N废水的效果 | 第62-63页 |
5.3 不同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63-67页 |
5.3.1 流速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2 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3 NO_3~--N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4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 反应前后的Fe电极SEM形貌图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