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基于大客车偏置碰撞的车身结构安全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1.1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第11-13页
        1.1.2 近几年发生的典型客车交通事故案例第13-14页
    1.2 国内外客车碰撞安全性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国内客车碰撞安全性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国外客车碰撞安全性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国内外汽车碰撞安全法规第17-18页
        1.3.1 国内汽车碰撞安全法规第17页
        1.3.2 国外汽车碰撞安全法规第17-18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页
        1.4.1 研究目的第18页
        1.4.2 研究意义第18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客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试验验证第20-37页
    2.1 软件介绍第20-22页
        2.1.1 CATIA软件介绍第20页
        2.1.2 HyperWorks软件介绍第20-21页
        2.1.3 LS-DYNA软件介绍第21-22页
    2.2 客车CAD模型的建立第22-23页
        2.2.1 整车主要的结构特点及技术参数第22页
        2.2.2 CAD模型的创建及简化第22-23页
    2.3 客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3-28页
        2.3.1 模型简化第23页
        2.3.2 几何清理第23-24页
        2.3.3 网格划分第24-26页
        2.3.4 材料属性的设置第26-27页
        2.3.5 连接设置第27-28页
    2.4 客车碰撞模型的建立第28-32页
        2.4.1 壁障和地面的创建第28-29页
        2.4.2 假人和安全带约束的设置第29-30页
        2.4.3 碰撞模型的参数设置第30-32页
    2.5 客车 100%重叠率的正面碰撞仿真分析第32-34页
        2.5.1 能量变化曲线分析第33页
        2.5.2 质量增加曲线分析第33-34页
    2.6 试验验证第34-36页
        2.6.1 整车侵入量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第34-35页
        2.6.2 整车B柱加速度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第35-36页
    2.7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客车驾驶员侧偏置碰撞车身结构安全性研究第37-65页
    3.1 研究思路第37-38页
    3.2 正面偏置碰撞时力的传递特点第38-39页
    3.3 驾驶员侧不同重叠率偏置碰撞的左侧B柱加速度分析第39-40页
    3.4 驾驶员侧不同重叠率偏置碰撞的能量响应分析第40-41页
    3.5 驾驶员侧不同重叠率下典型时刻的车体变形及应力分析第41-44页
    3.6 驾驶员侧不同重叠率偏置碰撞时整车吸能分析第44-49页
        3.6.1 不同重叠率偏置碰撞时整车关键总成吸能情况分析第44-48页
        3.6.2 关键总成吸能占比随重叠率增加的变化情况第48-49页
    3.7 驾驶员侧不同重叠率偏置碰撞时关键总成的变形分析第49-53页
        3.7.1 前围变形分析第49-50页
        3.7.2 底架前端变形分析第50-51页
        3.7.3 左侧围变形分析第51-53页
    3.8 驾驶员侧不同重叠率偏置碰撞的驾驶舱侵入量分析第53-64页
        3.8.1 确定评价指标第53页
        3.8.2 确定评价指标的安全限值第53-54页
        3.8.3 不同重叠率时驾驶舱侵入量各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第54-63页
        3.8.4 驾驶舱侵入量总体分析第63-64页
    3.9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客车非驾驶员侧偏置碰撞车身结构安全性研究第65-82页
    4.1 研究思路第65页
    4.2 非驾驶员侧不同重叠率偏置碰撞的右侧B柱加速度分析第65-66页
    4.3 非驾驶员侧不同重叠率偏置碰撞的能量响应分析第66-67页
    4.4 非驾驶员侧不同重叠率下典型时刻的车体变形及应力分析第67-69页
    4.5 非驾驶员侧不同重叠率偏置碰撞时整车吸能分析第69-72页
        4.5.1 不同重叠率偏置碰撞时整车关键总成吸能情况分析第69-71页
        4.5.2 关键总成吸能比例随重叠率增加的变化情况第71-72页
    4.6 不同重叠率偏置碰撞时关键总成的变形分析第72-74页
        4.6.1 前围变形分析第72-73页
        4.6.2 底架前端变形分析第73页
        4.6.3 右侧围变形分析第73-74页
    4.7 非驾驶员侧不同重叠率偏置碰撞的右侧第一排乘客生存空间分析第74-81页
        4.7.1 确定评价指标及其安全限值第74页
        4.7.2 不同重叠率时右侧第一排乘客生存空间各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第74-81页
        4.7.3 右侧第一排乘客生存空间总体分析第81页
    4.8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客车偏置碰撞车身结构的改进分析第82-96页
    5.1 改进思路第82页
    5.2 左侧大重叠率碰撞时结构改进方案第82-87页
        5.2.1 存在问题第82-83页
        5.2.2 改进设计及指标对比分析第83-87页
    5.3 右侧小重叠率碰撞时结构改进方案第87-91页
        5.3.1 存在问题第87-88页
        5.3.2 改进设计及指标对比分析第88-91页
    5.4 高强度钢对碰撞安全性的影响第91-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结论第96-97页
    展望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排气制动的半挂汽车列车制动稳定性控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供应链协同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