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1-12页 |
1.3 碳量子点的介绍 | 第12-14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原理及材料 | 第16-28页 |
2.1 OLED工作原理及电流传导机制 | 第16-19页 |
2.1.1 电致发光原理 | 第16-18页 |
2.1.2 OLED电流传导机制 | 第18-19页 |
2.2 OLED器件结构 | 第19-21页 |
2.3 OLED材料的选取 | 第21-23页 |
2.4 OLED器件制备技术 | 第23-24页 |
2.4.1 真空镀膜技术 | 第23页 |
2.4.2 旋转涂覆技术 | 第23-24页 |
2.5 评价OLED器件性能的主要参数 | 第24-26页 |
2.5.1 光学参数 | 第24-25页 |
2.5.2 电学参数 | 第25-26页 |
2.6 OLED失效机理分析 | 第26-2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碳量子点材料对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28-48页 |
3.1 碳量子点的制备和表征 | 第28-30页 |
3.1.1 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28-29页 |
3.1.2 碳量子点的表征 | 第29-30页 |
3.2 碳量子点OLED器件的制备 | 第30-32页 |
3.3 蓝光碳量子点OLED器件 | 第32-37页 |
3.3.1 蓝光器件结构 | 第32-33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3.4 红光碳量子点OLED器件 | 第37-41页 |
3.4.1 红光器件结构 | 第37-38页 |
3.4.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3.5 黄光碳量子点OLED器件 | 第41-46页 |
3.5.1 黄光器件结构 | 第41-43页 |
3.5.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碳量子点荧光粉在蓝光OLED器件中的应用 | 第48-56页 |
4.1 引言 | 第48-50页 |
4.1.1 碳量子点光致发光特性 | 第48-49页 |
4.1.2 碳量子点荧光粉 | 第49-50页 |
4.2 实验 | 第50-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纳米结构NiO缓冲层对蓝光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56-66页 |
5.1 阳极缓冲层的选择及制备方法 | 第56-57页 |
5.2 NiO纳米结构及蓝光OLED器件的制备 | 第57-59页 |
5.2.1 NiO纳米结构的制备 | 第57-58页 |
5.2.2 蓝光OLED器件的制备 | 第58-59页 |
5.3 NiO形貌的测量及表征 | 第59-6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1-64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柔性绿光OLED器件的研究 | 第66-74页 |
6.1 引言 | 第66-68页 |
6.1.1 柔性显示发展历史 | 第66页 |
6.1.2 柔性显示材料 | 第66-67页 |
6.1.3 柔性显示技术目前的问题 | 第67-68页 |
6.2 实验 | 第68-6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2页 |
6.4 柔性OLED平整度的改良 | 第72页 |
6.5 柔性OLED封装技术 | 第72-7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7页 |
7.1 总结 | 第74-75页 |
7.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