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贡献及不足 | 第18-20页 |
第2章 海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第20-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1 海岛旅游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可持续旅游的概念 | 第20页 |
2.1.3 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4 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 | 第21页 |
2.1.5 商务旅游、文化旅游、高端旅游的概念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2.2 系统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 第25-31页 |
3.1 国内外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 第25-26页 |
3.2 国内外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 第26-27页 |
3.3 海岛旅游业发展的一般模式 | 第27-28页 |
3.4 海岛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 第28-31页 |
3.4.1 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升级 | 第28-29页 |
3.4.2 旅游活动细分化和主题化发展 | 第29页 |
3.4.3 旅游业与地产相融合 | 第29-30页 |
3.4.4 交通的可进入性探索 | 第30-31页 |
第4章 珠海市外伶仃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及难题 | 第31-41页 |
4.1 外伶仃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 第31-34页 |
4.1.1 区位情况 | 第31-32页 |
4.1.2 交通情况 | 第32页 |
4.1.3 旅游资源情况 | 第32-34页 |
4.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情况 | 第34-37页 |
4.2.1 整体情况 | 第34-35页 |
4.2.2 机遇优势 | 第35-36页 |
4.2.3 理念探析 | 第36-37页 |
4.3 外伶仃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 第37-41页 |
4.3.1 生态方面,海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存在矛盾 | 第37-38页 |
4.3.2 经济方面,交通和基础设施制约明显,政策限制尚未突破 | 第38-40页 |
4.3.3 社会方面,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业管理能力不足 | 第40-41页 |
第5章 珠海市外伶仃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1-49页 |
5.1 开发与守护并重,保障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第41-42页 |
5.1.1 明确保护对象,确立旅游容量 | 第41页 |
5.1.2 识别主要因素,控制污染排放 | 第41-42页 |
5.1.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第42页 |
5.1.4 顺势建设,恢复生态 | 第42页 |
5.2 以资源为主导,以产品为输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42-46页 |
5.2.1 打造多元化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 第42-43页 |
5.2.2 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第43-44页 |
5.2.3 联通港澳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开发 | 第44-45页 |
5.2.4 创新海岛旅游政策保障体系 | 第45-46页 |
5.3 重视渔家文化,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46-49页 |
5.3.1 争创4A,加强公共服务能力 | 第46-47页 |
5.3.2 尊重民俗,带动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 第47页 |
5.3.3 政府兜底,参与海岛旅游开发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