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对羟基苯甲酸酯在污水处理厂和自然水环境中的酯交换反应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9页
    第一节 环境中的对羟基苯甲酸酯第14-26页
        1.1.1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性质、生产及来源第14-17页
        1.1.2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环境分布第17-26页
        1.1.3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仪器分析方法第26页
    第二节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降解行为第26-30页
        1.2.1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环境降解行为第26-27页
        1.2.2 对羟基苯甲酸酯在污水厂及地表水中的降解行为第27-28页
        1.2.3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水处理技术第28-30页
    第三节 酯交换反应第30-37页
        1.3.1 酯交换反应简介第30页
        1.3.2 酯交换反应催化剂第30-37页
        1.3.3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酯交换反应研究进展第37页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37-39页
第二章 实验设计及方法第39-52页
    引言第39页
    第一节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第39-40页
        2.1.1 化学试剂第39-40页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40页
    第二节 活性污泥降解实验设计第40-41页
        2.2.1 实验样品第40页
        2.2.2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降解实验设计第40-41页
        2.2.3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酯交换反应实验设计第41页
    第三节 地表水降解实验设计第41-42页
        2.3.1 实验样品第41-42页
        2.3.2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降解实验设计第42页
        2.3.3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酯交换反应实验设计第42页
    第四节 酶促反应实验设计第42-43页
        2.4.1 实验样品第42-43页
        2.4.2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降解实验设计第43页
        2.4.3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酯交换反应实验设计第43页
    第五节 仪器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第43-47页
        2.5.1 色谱条件第43-45页
        2.5.2 质谱条件第45-46页
        2.5.3 回收率与检出限第46-47页
    第六节 活性污泥与地表水中微生物测序第47-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活性污泥和地表水催化酯交换反应第52-83页
    引言第52-53页
    第一节 活性污泥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降解第53-56页
        3.1.1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降解第53-56页
    第二节 活性污泥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酯交换行为第56-72页
        3.2.1 典型parabens在活性污泥中的酯交换行为第56-60页
        3.2.2 parabens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第60-64页
        3.2.3 parabens与乙醇的酯交换反应第64-66页
        3.2.4 醇的链长及浓度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第66-69页
        3.2.5 parabens链长对酯交换反应效率的影响第69-72页
    第三节 地表水中parabens的降解及酯交换行为第72-80页
        3.3.1 地表水中parabens的降解效率第72-73页
        3.3.2 地表水中parabens的酯交换反应第73-79页
        3.3.3 地表水中醇的浓度对parabens的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第79-80页
    本章小结第80-83页
第四章 脂肪酶催化parabens的酯交换反应第83-99页
    引言第83页
    第一节 活性污泥和地表示中微生物群落第83-86页
        4.1.1 活性污泥和地表水中微生物群落分析第83-86页
    第二节 酶溶液中parabens的降解及酯交换行为第86-96页
        4.2.1 酶溶液中parabens的降解反应第86-87页
        4.2.2 酶溶液中parabens的酯交换反应第87-93页
        4.2.3 水解与酯交换产物与母体化合物的成分分布第93-96页
    第三节 酶催化酯交换反应机理分析第96-97页
        4.3.1 酯交换反应的机制第96-97页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99-103页
    5.1.1 研究结论第99-102页
    5.1.2 创新点第102页
    5.1.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12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蕾丝元素的提花毛织物的研发
下一篇:气化炉煤气净化电除尘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