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已有研究及评述 | 第10-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3-16页 |
第二章 1928-1935年平民住宅的想象与现实 | 第16-42页 |
2.1 南京市平民住宅的建设背景 | 第16-21页 |
2.1.1 解决平民住房危机之策略——建设平民住宅 | 第17-19页 |
2.1.2 国民政府与南京市政府建筑平民住宅的起始 | 第19-21页 |
2.2 1928-1929年甲乙丙三种平民住宅的建设 | 第21-29页 |
2.2.1 甲乙丙三种住宅的建设情况 | 第21-25页 |
2.2.2 甲乙丙三种住宅的平面设计 | 第25-29页 |
2.3 1930-1935年戊种样式的出现及平民住宅的建设 | 第29-37页 |
2.3.1 《首都计划》的公营住宅研究 | 第31-32页 |
2.3.2 戊种平民住宅的出现 | 第32-34页 |
2.3.3 1930-1935年平民住宅建设的往复性与波动性 | 第34-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2.5 附图 | 第38-42页 |
第三章 1933-1936年政府权力控制下的住宅建设和贫民培训 | 第42-66页 |
3.1 从棚户住宅改善运动开始的贫民住宅区建设 | 第42-47页 |
3.1.1 棚户住宅改善初期“取缔-改良-新建”之过程 | 第42-45页 |
3.1.2 《建筑首都贫民住宅区》计划中的贫民住宅区建设 | 第45-47页 |
3.2 1933-1936年的实际建设:三处贫民住宅与两处平民住宅 | 第47-57页 |
3.2.1 三处贫民住宅区建设 | 第47-51页 |
3.2.2 两处平民住宅建设 | 第51-54页 |
3.2.3 两组对比:“新平民住宅”与“旧平民住宅”、贫民住宅与平民住宅 | 第54-57页 |
3.3 理想社区的建设与理想平民的“培训” | 第57-61页 |
3.3.1 基于“清洁”、“规矩”的住宅区设计 | 第58-59页 |
3.3.2 教育与教育建筑 | 第59-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3.5 附图 | 第63-66页 |
第四章 1935-1937年计划中的平民住宅改良、建设及“社会分层” | 第66-90页 |
4.1 1935-1936年对已建平民住宅和棚户住宅的改良计划 | 第66-73页 |
4.1.1 已建住宅出现的各种不良状况:新“贫民窟”的产生 | 第66-68页 |
4.1.2 他山之石:青岛市平民住宅建设之借鉴 | 第68-70页 |
4.1.3 平民住宅改良计划 | 第70-73页 |
4.2 1935-1937年南京市政府的劳工住宅建设计划 | 第73-77页 |
4.2.1 劳工住宅(区)的建设计划及设计分析 | 第73-76页 |
4.2.2 改良型平民住宅建设计划 | 第76-77页 |
4.3 对各项计划的回应?战后南京市政府的建设计划和实际建设情况 | 第77-83页 |
4.3.1 战后平民住宅实践——逸仙村与广州路平民住宅区 | 第77-79页 |
4.3.2 战后的建设计划与战前之劳工住宅建设计划 | 第79-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4.5 附图 | 第84-90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90-96页 |
5.1 对时间分段的再解释:观念、物质和制度层面的动态变化 | 第90-92页 |
5.2 对“平民住宅”与“平民”定义的再认识:清晰与模糊 | 第92-93页 |
5.3 何以为家:政府与平民对现代生活追求的偏差 | 第93-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图表出处 | 第102-106页 |
作者简介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