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 第19-26页 |
第一节 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内涵 | 第19-21页 |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演变 | 第19-20页 |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第21-22页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第22页 |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 第22-23页 |
四、农村职业教育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依据 | 第24-26页 |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 | 第24-25页 |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 第26-36页 |
第一节 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概况 | 第26-30页 |
一、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投入支持力度 | 第26-27页 |
二、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 | 第27-28页 |
三、实施一系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就 | 第30-32页 |
一、政策框架日趋完善 | 第30页 |
二、探索了恰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 第30-31页 |
三、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和创业动力得到了增强 | 第31页 |
四、先进科技和优良品种得到了推广应用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皖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一、农业劳动力总量持续下降 | 第32页 |
二、农业从业人员规模结构不合理 | 第32-33页 |
三、地方政府职能错位越位 | 第33页 |
四、培育效率较低 | 第33-34页 |
五、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落后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6-45页 |
第一节 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查概况 | 第36-37页 |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 第36页 |
二、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7-45页 |
一、研究变量、假设与模型建立 | 第37-40页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第五章 优化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的对策建议 | 第45-56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切实履行职责 | 第45-47页 |
一、合理界定地方政府的工作职责 | 第45-46页 |
二、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 | 第46页 |
三、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推进机制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 第47-49页 |
一、新津县按需分层精准培育 | 第47页 |
二、杨凌多方衔接突出职教 | 第47-48页 |
三、启示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 第49-52页 |
一、整合皖北地区现有农村职业教育资源 | 第49-50页 |
二、创新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 第50-51页 |
三、提高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 第51-52页 |
第四节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 第52-56页 |
一、建立人口回流机制 | 第52页 |
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 第52-53页 |
三、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 第53页 |
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 第53-54页 |
五、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1 关于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调查问卷 | 第62-64页 |
附录2 关于皖北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访谈提纲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