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基于生物量的越冬期后小麦地上部形态结构模型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小麦作物模型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国外小麦作物模型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小麦作物模型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5.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0-22页
    2.1 田间实验第20-21页
        2.1.1 试验设计第20页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0-21页
    2.2 模型建立与检验第21页
    2.3 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生物量分配模型研究第22-33页
    3.1 小麦各器官干物重分配模型第22-30页
        3.1.1 小麦叶片干物重分配第22-26页
        3.1.2 小麦叶鞘干物重分配第26-27页
        3.1.3 小麦茎杆干物重分配第27-29页
        3.1.4 小麦麦穗干物重分配第29-30页
    3.2 模型检验第30-32页
    3.3 讨论第32-33页
第四章 小麦叶片形态结构模型研究第33-38页
    4.1 模型建立第33-36页
        4.1.1 比叶重随叶位变化规律第33-34页
        4.1.2 叶片长度与最大叶宽的关系第34-35页
        4.1.3 模型原理第35-36页
    4.2 模型检验第36页
    4.3 讨论第36-38页
第五章 小麦叶鞘形态结构模型研究第38-43页
    5.1 模型建立第38-41页
        5.1.1 叶鞘长度分析第38-39页
        5.1.2 叶鞘干物重与展开面积的比值变化规律第39-40页
        5.1.3 模型原理第40-41页
    5.2 模型检验第41-42页
    5.3 讨论第42-43页
第六章 小麦茎杆形态结构模型研究第43-48页
    6.1 模型建立第43-46页
        6.1.1 茎杆长度分析第43-44页
        6.1.2 茎杆密度变化规律第44页
        6.1.3 模型原理第44-46页
    6.2 模型检验第46页
    6.3 讨论第46-48页
第七章 小麦麦穗形态结构模型研究第48-52页
    7.1 模型建立第48-50页
    7.2 模型检验第50页
    7.3 讨论第50-52页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第52-55页
    8.1 讨论第52-54页
        8.1.1 越冬期后冬小麦各器官干物重分配动态模拟第52页
        8.1.2 越冬期后冬小麦叶片形态模拟第52-53页
        8.1.3 越冬期后冬小麦叶鞘形态模拟第53页
        8.1.4 越冬期后冬小麦茎杆形态模拟第53页
        8.1.5 越冬期后冬小麦麦穗形态模拟第53-54页
        8.1.6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第54页
    8.2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致谢第60-61页
作者简介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普通小麦维生素B含量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一篇:大荔不同土壤主要特性对紫花苜蓿生产适宜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