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4页 |
1.1 电厂用水的水质要求及处理工艺 | 第13-15页 |
1.1.1 电厂用水的水质要求 | 第13-14页 |
1.1.2 电厂用水的处理工艺 | 第14-15页 |
1.2 电厂水中氧化硅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 第15页 |
1.3 水中氧化硅的特性 | 第15-30页 |
1.3.1 氧化硅的水溶液行为 | 第15页 |
1.3.2 氧化硅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 | 第15-19页 |
1.3.3 氧化硅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 | 第19-22页 |
1.3.4 氧化硅在水溶液中转化的动力学 | 第22-23页 |
1.3.5 火力发电厂的水、汽系统 | 第23-25页 |
1.3.6 氧化硅在火力发电厂水、汽系统中的行为 | 第25-27页 |
1.3.7 氧化硅对火力发电厂的影响 | 第27-30页 |
1.4 电厂水处理除硅常用方法 | 第30-39页 |
1.4.1 铝盐除硅 | 第31-32页 |
1.4.2 铁盐除硅 | 第32页 |
1.4.3 镁剂除硅 | 第32-33页 |
1.4.4 石灰除硅 | 第33-35页 |
1.4.5 反渗透法除硅 | 第35页 |
1.4.6 微光浮先(气浮)除硅 | 第35-36页 |
1.4.7 电凝聚除硅 | 第36页 |
1.4.8 离子交换除硅 | 第36-37页 |
1.4.9 阻垢剂抑制硅垢的形成 | 第37-38页 |
1.4.10 除硅或抑制硅垢的其他方法 | 第38页 |
1.4.11 各种除硅方法比较 | 第38-39页 |
1.5 课题的提出及重要性 | 第39-41页 |
1.5.1 课题的提出 | 第39-40页 |
1.5.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40-41页 |
1.5.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 第4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二章 巨化热电厂水处理系统介绍 | 第44-57页 |
2.1 厂区自然条件 | 第44-45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44页 |
2.1.2 气象 | 第44页 |
2.1.3 供水水源 | 第44-45页 |
2.2 水质情况 | 第45页 |
2.3 系统简介 | 第45页 |
2.4 预处理系统除硅设备 | 第45-48页 |
2.4.1 澄清池技术规范 | 第46-47页 |
2.4.2 无阀滤池技术规范 | 第47-48页 |
2.5 离子交换系统除硅设备 | 第48-50页 |
2.6 炉内水处理概况 | 第50页 |
2.7 巨化水处理除硅过程的机理分析 | 第50-52页 |
2.8 无机混凝剂选用 | 第52-53页 |
2.9 有机絮凝剂选用 | 第53页 |
2.10 巨化地区低浊度水除硅难点 | 第53-54页 |
2.11 运行中出现过的问题及分析 | 第54-55页 |
2.12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氧化硅问题拓展研究 | 第57-64页 |
3.1 水中硅酸定义 | 第57页 |
3.2 试验方法及材料 | 第57-58页 |
3.3 PH对氧化硅形态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 浓度对氧化硅形态的影响 | 第59-60页 |
3.5 温度和压力对氧化硅形态的影响 | 第60-61页 |
3.6 巨化地区全年原水硅变化规律研究 | 第61-62页 |
3.7 混凝-离子交换法系统中各阶段硅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 | 第62页 |
3.8 生产异常情况硅含量测试 | 第62-63页 |
3.9 试验和分析结果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除硅工艺优化和强化措施 | 第64-78页 |
4.1 无机絮凝剂加药量对胶体硅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4-66页 |
4.2 添加PAM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 第66-76页 |
4.2.1 阴离子PAM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 第66-70页 |
4.2.2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对胶体硅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0-73页 |
4.2.3 低浊度水去除胶体硅的强化措施 | 第73-76页 |
4.3 其它除硅工艺完善补充 | 第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效果检查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一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原水水质分析报告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