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债权人代位权制度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概述 | 第12-19页 |
第一节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形成及根源 | 第12-15页 |
一、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形成 | 第12-13页 |
二、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产生的根源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债权人代位权的性质 | 第15-17页 |
一、传统民法关于债权人代位权性质的理论 | 第15-16页 |
二、债权人代位权性质的再认识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价值 | 第17-19页 |
一、债权人代位权的价值在于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 第17-18页 |
二、保全债权是债权人代位权的基本价值取向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债权人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 第19-25页 |
第一节 须债权债务关系存在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债务人已陷于迟延 | 第22-23页 |
第四节 有保全债权的必要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 | 第25-34页 |
第一节 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主体 | 第25页 |
第二节 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客体 | 第25-29页 |
一、传统民法关于债权人代位权客体的规定 | 第25-27页 |
二、我国民法关于债权人代位权客体的规定 | 第27-29页 |
第三节 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方式 | 第29-31页 |
一、国外立法例—双轨制 | 第29-30页 |
二、我国立法例—单轨制 | 第30-31页 |
第四节 代位权诉讼中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 第31-34页 |
一、债权人和次债务人的诉讼地位 | 第31页 |
二、债务人的诉讼地位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 第34-43页 |
第一节 代位权行使对债权人的效力 | 第34页 |
第二节 代位权行使对债务人的效力 | 第34-39页 |
一、债务人处分权的限制 | 第35页 |
二、债权人代位权行使效果的归属 | 第35-39页 |
第三节 代位权的行使对次债务人的效力 | 第39-40页 |
第四节 代位权诉讼的既判力 | 第40-43页 |
一、代位权诉讼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第41-42页 |
二、代位权诉讼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完善 | 第43-47页 |
第一节 我国代位权制度与传统代位权制度的差异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几点建议 | 第45-47页 |
一、调整立法体例 | 第45页 |
二、增加代位权的行使方式 | 第45页 |
三、扩大代位权的客体范围 | 第45-46页 |
四、回复“入库规则” | 第46页 |
五、完善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