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铁路通过能力、运送能力论文

万吨区段站通过能力计算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2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研究目标第16-18页
        1.3.1 研究目标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 本章小结第18-20页
2 万吨区段站技术特点研究第20-30页
    2.1 万吨区段站概述第20-25页
        2.1.1 万吨区段站办理的技术作业第20-21页
        2.1.2 万吨区段站设备第21-22页
        2.1.3 万吨区段站站型第22页
        2.1.4 万吨区段站的特殊性分析第22-25页
    2.2 万吨区段站作业特点的比较分析第25-26页
    2.3 影响万吨区段站通过能力的因素分析第26-28页
        2.3.1 万吨区段站的布置第26-27页
        2.3.2 万吨区段站办理的列车技术作业第27页
        2.3.3 万吨区段站列车到发的均衡性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3 万吨区段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第30-40页
    3.1 咽喉区占用时间标准的确定第30-32页
        3.1.1 接、发车占用咽喉时间标准第30-31页
        3.1.2 调车占用咽喉时间标准第31-32页
        3.1.3 机车占用咽喉时间标准第32页
    3.2 咽喉道岔组的空费系数第32-36页
        3.2.1 咽喉道岔组的空费系数计算第33-34页
        3.2.2 间接妨碍时间的计算第34-36页
    3.3 咽喉区通过能力计算第36-38页
        3.3.1 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利用率第37-38页
        3.3.2 咽喉通过能力计算第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4 万吨区段站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第40-58页
    4.1 计算机模拟法第40-42页
        4.1.1 计算机模拟法概述第40-41页
        4.1.2 计算机模拟法的特点第41页
        4.1.3 计算机模拟法建立模型的步骤第41-42页
    4.2 到发线通过能力模拟模型的建立第42-47页
        4.2.1 模拟模型的基本要素第42-43页
        4.2.2 模拟模型的基本结构第43-47页
    4.3 基础数据输入模块第47-52页
        4.3.1 到站列车流数据第47-49页
        4.3.2 列车作业时间标准第49-51页
        4.3.3 车站设备第51-52页
    4.4 模拟执行模块第52-55页
        4.4.1 事件表第52-53页
        4.4.2 事件处理流程第53-55页
    4.5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第55-56页
        4.5.1 模块输出数据第55页
        4.5.2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第55-56页
    4.6 本章小结第56-58页
5 长子南区段站通过能力计算第58-84页
    5.1 长子南区段站概述第58-60页
        5.1.1 长子南站概况第58-59页
        5.1.2 长子南站工作量第59页
        5.1.3 长子南站运输组织第59-60页
    5.2 长子南区段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第60-72页
        5.2.1 占用咽喉区时间标准第60-63页
        5.2.2 洪洞北端咽喉道岔组空费系数计算第63-67页
        5.2.3 汤阴东端咽喉道岔组空费系数计算第67-69页
        5.2.4 咽喉区通过能力计算第69-72页
    5.3 长子南区段站到发线通过能力第72-78页
        5.3.1 列车作业占用到发线时间标准第72-75页
        5.3.2 车站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第75-78页
    5.4 长子南区段站通过能力第78-82页
        5.4.1 长子南站通过能力第78-80页
        5.4.2 结论与分析第80-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6.1 研究成果第84-85页
    6.2 研究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附录A第88-96页
附录B第96-102页
附录C第102-10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6-11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敏感区铁路沿线噪声防控的运输组织措施研究
下一篇:支持隐私保护的数据发布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