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光伏发电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能源、环境与太阳能 | 第11-12页 |
1.1.2 家用光伏发电的意义与需求 | 第12页 |
1.2 光伏逆变器与储能系统的分类 | 第12-13页 |
1.2.1 光伏逆变器的分类 | 第12-13页 |
1.2.2 储能系统的分类 | 第13页 |
1.3 本文工作重点 | 第13-15页 |
2 小功率家用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原理 | 第15-34页 |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15-16页 |
2.1.1 系统拓扑总体结构 | 第15页 |
2.1.2 系统设计指标 | 第15-16页 |
2.2 BOOST升压电路研究 | 第16-18页 |
2.2.1 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2.2.2 升压电路实际设计 | 第18页 |
2.3 全桥逆变电路研究 | 第18-23页 |
2.3.1 工作原理 | 第19页 |
2.3.2 正弦脉宽调制技术 | 第19-23页 |
2.4 双向储能电路设计研究 | 第23-25页 |
2.4.1 双向DC/DC全桥电路 | 第23-24页 |
2.4.2 双向Buck/Boost电路 | 第24-25页 |
2.4.3 双向储能电路的分析与选择 | 第25页 |
2.5 非隔离拓扑漏电流研究 | 第25-32页 |
2.5.1 非隔离拓扑漏电流因素 | 第25-27页 |
2.5.2 非隔离拓扑漏电流抑制方案 | 第27-30页 |
2.5.3 非隔离拓扑漏电流抑制方案仿真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光伏系统控制设计 | 第34-51页 |
3.1 离网控制设计 | 第34-35页 |
3.2 并网控制设计 | 第35-37页 |
3.3 最大功率点追踪(MPPT)原理与设计 | 第37-48页 |
3.3.1 光伏电池模型 | 第37-38页 |
3.3.2 光伏电池特性 | 第38页 |
3.3.3 MPPT原理 | 第38-39页 |
3.3.4 MPPT常用算法 | 第39-41页 |
3.3.5 变步长电导增量法 | 第41-42页 |
3.3.6 MPPT仿真及对比分析 | 第42-48页 |
3.4 蓄电池充电方法设计 | 第48-49页 |
3.4.1 蓄电池常用充电方法 | 第48-49页 |
3.4.2 蓄电池充放电控制设计 | 第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系统硬件设计 | 第51-64页 |
4.1 功率主电路设计与选型 | 第51-52页 |
4.1.1 BOOST电路开关器件选型 | 第51页 |
4.1.2 全桥电路开关器件选型 | 第51-52页 |
4.1.3 储能电路开关器件选型 | 第52页 |
4.2 主要无源器件设计 | 第52-56页 |
4.2.1 Boost电感 | 第52页 |
4.2.2 Boost输入电容 | 第52-53页 |
4.2.3 直流母线电容 | 第53-54页 |
4.2.4 交流输出电感与电容 | 第54-55页 |
4.2.5 双向储能变压器与电容 | 第55-56页 |
4.3 辅助硬件电路设计 | 第56-61页 |
4.3.1 IGBT驱动设计 | 第56页 |
4.3.2 MOSFET驱动设计 | 第56-57页 |
4.3.3 采样调理电路设计 | 第57-59页 |
4.3.4 保护电路设计 | 第59-61页 |
4.4 DSP电路设计 | 第61-63页 |
4.4.1 TMS320F28335简介与电路设计 | 第61-62页 |
4.4.2 TMS320F28335电路设计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仿真与实验验证 | 第64-74页 |
5.1 仿真验证 | 第64-70页 |
5.1.1 光伏逆变电路离网仿真 | 第64-65页 |
5.1.2 光伏逆变电路并网仿真 | 第65-67页 |
5.1.3 双向储能电路仿真 | 第67-70页 |
5.2 实验验证 | 第70-73页 |
5.2.1 离网实验验证 | 第70-72页 |
5.2.2 并网实验测试 | 第72-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4-75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8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