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卓潘碱性杂岩基本特征及其构造与资源意义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2-17页 |
1.2.1 碱性岩概述 | 第12-13页 |
1.2.2 碱性岩的研究历史 | 第13-14页 |
1.2.3 碱性岩的定义和分类 | 第14-15页 |
1.2.4 卓潘碱性杂岩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5-17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与预期成果 | 第17-18页 |
1.3.2 完成工作量 | 第18-19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4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20-21页 |
2.1.1 区域地层概况 | 第20页 |
2.1.2 工作区地层 | 第20-21页 |
2.2 区域岩浆岩 | 第21-22页 |
2.3 区域断裂构造 | 第22-24页 |
3 岩相学特征 | 第24-37页 |
3.1 野外和显微镜下观察 | 第26-30页 |
3.1.1 岩体的野外考察 | 第26-28页 |
3.1.2 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 第28-30页 |
3.2 自动矿物分析仪(MLA)辅助分析 | 第30-36页 |
3.2.1 矿物解离分析仪(MLA)简介 | 第30-32页 |
3.2.2 MLA在卓潘岩体矿物组构分析中的应用 | 第32-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岩石地球化学 | 第37-46页 |
4.1 主量元素 | 第38-41页 |
4.2 稀土、微量元素 | 第41-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同位素年代学 | 第46-49页 |
5.1 锆石U-Pb测年 | 第46-48页 |
5.1.1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5.1.2 测试结果 | 第46-48页 |
5.2 钾长石K-Ar测年 | 第48-49页 |
5.2.1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5.2.2 测试结果 | 第48-49页 |
6 岩体的成因及资源意义讨论 | 第49-54页 |
6.1 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岩浆岩基本特征 | 第49-50页 |
6.2 卓潘岩体的成因讨论 | 第50-52页 |
6.3 卓潘岩体的资源意义 | 第52-54页 |
7 结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