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绪论 | 第9-10页 |
一、有关容隐的立法例 | 第10-15页 |
(一) 中国古代及古罗马法律规定 | 第10-12页 |
(二) 近现代西方各国规定以及民国法律规定 | 第12-13页 |
(三)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 第13-15页 |
二、三种容隐制度模式 | 第15-19页 |
(一) 非容隐模式——我国现行法律 | 第15页 |
(二) 阻却违法的容隐模式——西方近代各国立法以及民国时期立法 | 第15-17页 |
(三) 义务竞合的容隐模式——中国古代法以及优士丁尼法典 | 第17页 |
(四) 三种模式的立法导向 | 第17-19页 |
三、自由的社群主义 | 第19-27页 |
(一) 自由主义思想源流 | 第19-20页 |
(二) 社群主义的立场及其对自由主义的反驳 | 第20-23页 |
1、对自由主义自我观的批评 | 第21-22页 |
2、对普遍主义的批评 | 第22页 |
3、对原子主义的批评 | 第22-23页 |
(三) 德沃金论自由的社群 | 第23-25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四、“无知之幕”下的自由——非容隐立法模式 | 第27-30页 |
(一) 非容隐模式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 第27-28页 |
(二) 是否侵害公民权利? | 第28页 |
(三) 非容隐模式背后的立法精神 | 第28-29页 |
(四) 非容隐模式与近代化思潮 | 第29-30页 |
五、义务竞合容隐模式的分析——如何看待固有制度? | 第30-34页 |
(一) 帝制中国统治者眼中的社会形态 | 第30-32页 |
(二) 义务竞合模式的两种情形 | 第32页 |
(三) 对帝制中国容隐模式的解读 | 第32-34页 |
六、阻却违法容隐模式的分析——一种宽容的立法态度 | 第34-37页 |
(一) 当代中国社会环境的变迁 | 第34-35页 |
(二) 对阻却违法容隐模式的分析 | 第35-36页 |
(三) 从解读宪法的角度出发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