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麦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种群分布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文献综述第10-16页
    1.1 赤霉病菌的种类与地理分布第10-11页
    1.2 小麦赤霉病菌的病原侵染第11页
        1.2.1 赤霉病菌的形态特征第11页
        1.2.2 赤霉病菌的侵染特点第11页
    1.3 小麦赤霉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1-12页
    1.4 小麦赤霉病毒素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1 小麦赤霉病菌所产毒素种类第12页
        1.4.2 小麦赤霉病毒素的致病后果第12-13页
    1.5 小麦赤霉病菌的致病力研究第13页
    1.6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研究第13-16页
        1.6.1 抗性品种的选育第13-14页
        1.6.2 药剂防治第14页
        1.6.3 生物防治第14-15页
        1.6.4 农业防治第15-16页
2 引言第16-17页
3 材料与方法第17-25页
    3.1 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株种群类型分布第17-22页
        3.1.1 供试菌株第17-18页
        3.1.2 试验材料第18-19页
            3.1.2.1 试验试剂及配置第18-19页
            3.1.2.2 试验仪器第19页
        3.1.3 试验过程第19-22页
            3.1.3.1 赤霉病菌的分离与纯化第19-20页
            3.1.3.2 赤霉病菌DNA提取第20-21页
            3.1.3.3 PCR-RFLP方法鉴定菌株类型第21-22页
    3.2 小麦赤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2-25页
        3.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小麦品种第22-23页
        3.2.2 试验方法第23-25页
            3.2.2.1 生长速率测定第23页
            3.2.2.2 产孢量测定第23-24页
            3.2.2.3 致病力测定第24-25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5-39页
    4.1 安徽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种群分布规律第25-30页
        4.1.1 PCR-RFLP方法鉴定小麦赤霉病菌菌株类型第25-27页
        4.1.2 安徽小麦赤霉病菌种群分布情况第27-29页
        4.1.3 影响小麦赤霉病菌种群分布的因素分析第29-30页
    4.2 小麦赤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第30-39页
        4.2.1 小麦赤霉病菌生长速率测定第30-33页
            4.2.1.1 不同区域小麦赤霉病菌生长速率比较第30-32页
            4.2.1.2 安徽小麦赤霉病菌Fa与Fg生长速率比较第32-33页
        4.2.2 小麦赤霉病菌致病力比较第33-36页
            4.2.2.1 不同区域小麦赤霉病菌的致病力比较第33-35页
            4.2.2.2 安徽地区赤霉病菌Fa与Fg致病力比较第35-36页
        4.2.3 小麦赤霉病菌产孢量比较第36-38页
            4.2.3.1 不同区域小麦赤霉病菌产孢量比较第36-37页
            4.2.3.2 安徽阜阳等地赤霉病菌Fa与Fg产孢量比较第37-38页
        4.2.4 小麦赤霉病产孢量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分析第38-39页
5 讨论第39-41页
    5.1 安徽小麦赤霉病菌种群分布研究第39-40页
    5.2 不同区域小麦赤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40页
    5.3 安徽小麦赤霉病菌Fa与Fg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第40-41页
6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7页
附录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作者简介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i-Co双金属催化剂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中的应用
下一篇:Mg/Zn掺杂孔雀石和Al/Zr掺杂绿铜锌矿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