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坳陷大城凸起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史数值模拟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3-24页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3-17页 |
2.1.1 区域地层 | 第14-15页 |
2.1.2 区域构造 | 第15-17页 |
2.2 成藏基本地质条件 | 第17-24页 |
2.2.1 煤系烃源岩 | 第17-21页 |
2.2.2 储层条件分析 | 第21-22页 |
2.2.3 盖层条件分析 | 第22-23页 |
2.2.4 保存条件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成藏史数学模型 | 第24-32页 |
3.1埋藏史 | 第24-28页 |
3.2 地热史 | 第28页 |
3.3 有机质热演化史 | 第28-29页 |
3.4 生烃史 | 第29页 |
3.5 排烃史 | 第29页 |
3.6 储、盖层发育史 | 第29-32页 |
3.6.1 储层发育史 | 第29-30页 |
3.6.2 盖层发育史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成藏史参数选取与概念模型建立 | 第32-37页 |
4.1 研究流程 | 第32页 |
4.2 埋藏史参数选取 | 第32-33页 |
4.3 地热史参数选取 | 第33-35页 |
4.4 生、排烃史参数选取 | 第35-37页 |
第五章 研究区成藏史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7-61页 |
5.1 葛2井单井模拟 | 第37-40页 |
5.1.1 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模拟 | 第38-39页 |
5.1.2 有机质成熟史及生排烃分析 | 第39-40页 |
5.2 典型剖面构造发育史和地热史、生、排烃史 | 第40-46页 |
5.2.1 构造发育史 | 第40页 |
5.2.2 地热史、成熟史和生烃史 | 第40-46页 |
5.3 研究区构造发育史和地热史、生、排烃史 | 第46-49页 |
5.3.1 埋藏史 | 第46-47页 |
5.3.2 地温史 | 第47-48页 |
5.3.3 成熟史 | 第48页 |
5.3.4 生烃史 | 第48-49页 |
5.4 成藏年代学研究 | 第49-54页 |
5.4.1 葛2 井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49-52页 |
(1)岩相学特征 | 第49-51页 |
(2)均一温度和盐度 | 第51-52页 |
5.4.2 苏50井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52-54页 |
5.5 大城凸起成藏史 | 第54-59页 |
5.5.1 晚古生代 | 第54-55页 |
5.5.2 中生代 | 第55-56页 |
5.5.3 古近纪 | 第56-57页 |
5.5.4 新近纪至今 | 第57-59页 |
5.6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