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曲率法和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结构损伤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的现状 | 第10-15页 |
1.2.1 概述 | 第10-11页 |
1.2.2 结构的健康监测 | 第11-12页 |
1.2.3 结构损伤识别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4 损伤识别方法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5 基于静力响应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6 基于动力响应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7 基于数据融合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结构损伤识别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2 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与理论 | 第19-30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基于结构静力响应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9-20页 |
2.3 基于结构动力响应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0-27页 |
2.3.1 基于结构固有频率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1-23页 |
2.3.2 基于结构振型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3-25页 |
2.3.3 基于结构模态柔度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5-26页 |
2.3.4 基于结构模态曲率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6-27页 |
2.4 基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7-29页 |
2.4.1 Bayes方法 | 第27-28页 |
2.4.2 D-S证据理论法 | 第28页 |
2.4.3 加权融合算法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简支梁桥结构的数值模拟及损伤识别研究 | 第30-53页 |
3.1 前言 | 第30页 |
3.2 简支梁桥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 | 第30-32页 |
3.2.1 简支梁桥模型概况 | 第30-31页 |
3.2.2 数值模型的损伤工况 | 第31-32页 |
3.3 改进曲率法在简支梁桥结构损伤识别的应用 | 第32-34页 |
3.3.1 曲率法 | 第32-33页 |
3.3.2 改进曲率法 | 第33-34页 |
3.4 简支梁损伤识别指标的识别结果分析 | 第34-49页 |
3.4.1 基于静态位移差曲率的损伤识别 | 第34-38页 |
3.4.2 基于模态振型曲率差的损伤识别 | 第38-41页 |
3.4.3 基于模态柔度差曲率的损伤识别 | 第41-45页 |
3.4.4 基于数据融合的损伤识别 | 第45-49页 |
3.5 简支梁结构损伤程度识别 | 第49-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框架结构的数值模拟及损伤识别研究 | 第53-74页 |
4.1 前言 | 第53页 |
4.2 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 | 第53-56页 |
4.2.1 剪切框架模型的介绍 | 第53-54页 |
4.2.2 框架结构的模型概况 | 第54-55页 |
4.2.3 数值模型的损伤工况 | 第55-56页 |
4.3 改进曲率法在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的应用 | 第56-58页 |
4.3.1 曲率法 | 第57页 |
4.3.2 改进曲率法 | 第57-58页 |
4.4 框架结构损伤识别指标的识别结果分析 | 第58-69页 |
4.4.1 基于静态位移差曲率的损伤识别 | 第58-61页 |
4.4.2 基于模态振型曲率差的损伤识别 | 第61-64页 |
4.4.3 基于模态柔度差曲率的损伤识别 | 第64-67页 |
4.4.4 基于数据融合的损伤识别 | 第67-69页 |
4.5 框架结构损伤程度识别 | 第69-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