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1.1.2 关注热点——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的平衡 | 第12-13页 |
1.2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2.1 湿地与城市协调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2 旅游景区周边环境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带的建设目标 | 第19-32页 |
2.1 外围保护带的概念、特征及建设概况 | 第19-22页 |
2.1.1 外围保护带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外围保护带的特征 | 第20页 |
2.1.3 “东翼”的建设概况 | 第20-22页 |
2.2 外围保护带开发建设的依据 | 第22-27页 |
2.2.1 规划法令 | 第23-26页 |
2.2.2 研究成果 | 第26-27页 |
2.3 外围保护带的功能定位及控制要素 | 第27-29页 |
2.3.1 保护生态环境 | 第28页 |
2.3.2 发展旅游产业 | 第28-29页 |
2.3.3 弘扬湿地文化 | 第29页 |
2.3.4 建设宜居片区 | 第29页 |
2.4 外围保护带空间形态建设成效校验的基本思路 | 第29-32页 |
第3章 城景关系的“分”与“合” | 第32-44页 |
3.1 “分”——隔离性 | 第32-38页 |
3.1.1 边界形态 | 第32-35页 |
3.1.2 观瞻视线 | 第35-38页 |
3.2 “合”——连续性 | 第38-42页 |
3.2.1 肌理脉络 | 第38-40页 |
3.2.2 开放空间 | 第40-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文脉风貌的“和”与“变” | 第44-58页 |
4.1 “和”——协调性 | 第44-53页 |
4.1.1 体量尺度 | 第44-48页 |
4.1.2 建筑色彩 | 第48-52页 |
4.1.3 形式风格 | 第52-53页 |
4.2 “变”——标识性 | 第53-57页 |
4.2.1 空间节点 | 第53-55页 |
4.2.2 标识元素 | 第55-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城市活力的“汇”与“通” | 第58-70页 |
5.1 “汇”——多样性 | 第58-65页 |
5.1.1 功能 | 第58-61页 |
5.1.2 景致 | 第61-65页 |
5.2 “通”——可达性 | 第65-68页 |
5.2.1 交通格局 | 第65-67页 |
5.2.2 慢行系统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第70-7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6.2 对外围保护带开发建设的启示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图表索引 | 第76-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