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柔性印刷电路板缺陷在线检测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2.1 电路板自动检测设备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柔性电路板缺陷检测算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课题主要工作与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1.3.1 课题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2章 大幅面柔性印刷线路板缺陷在线检测硬件系统设计 | 第15-32页 |
2.1 在线检测硬件系统方案设计 | 第15-18页 |
2.1.1 系统设计原则 | 第15页 |
2.1.2 大幅面柔性印刷线路板缺陷在线检测系统构成 | 第15-17页 |
2.1.3 在线检测系统相关设备参数分析 | 第17-18页 |
2.2 大幅面柔性线路板成像的高分辨、高速和图像亮度的矛盾 | 第18-21页 |
2.2.1 摄像机与采集图像分辨率、图像亮度和采集速度的关系 | 第18-20页 |
2.2.2 光学镜头与摄像机的关系 | 第20-21页 |
2.3 光源类型及光照角度对成像对比度的影响 | 第21-25页 |
2.3.1 光源选型 | 第22页 |
2.3.2 光照角度对图像成像对比度的影响 | 第22-25页 |
2.4 非匀速状态下采集图像的失真问题与摄像机行触发方式的关系 | 第25-28页 |
2.4.1 图像采集卡的选择 | 第25-26页 |
2.4.2 光栅尺与图像采集卡触发脉冲输入的接口电路设计 | 第26-28页 |
2.5 生产线运动平台速度、相机增益对成像效果的分析 | 第28-29页 |
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2.6.1 实验条件 | 第29页 |
2.6.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从CAD文件获取柔性印刷线路板标准图像的方法研究 | 第32-45页 |
3.1 从CAD系统文件到Gerber文件 | 第32页 |
3.2 Gerber文件概述 | 第32-35页 |
3.2.1 Gerber文件简介 | 第32页 |
3.2.2 Gerber文件格式与结构 | 第32-35页 |
3.3 Gerber文件与柔性印刷线路板标准图像之间的关系 | 第35-36页 |
3.4 解析模块设计 | 第36页 |
3.5 Gerber文件解析部分 | 第36-39页 |
3.5.1 词法分析 | 第37页 |
3.5.2 参数提取 | 第37-39页 |
3.5.3 坐标提取 | 第39页 |
3.6 Gerber图像图形光栅化 | 第39-43页 |
3.6.1 图形数据归类 | 第40页 |
3.6.2 图形光栅化 | 第40-43页 |
3.7 柔性印刷线路板标准图像的生成 | 第43-44页 |
3.7.1 绘制表面的确定 | 第43页 |
3.7.2 坐标系变换 | 第43页 |
3.7.3 绘制图像 | 第43-4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基于Gerber文件的大幅面柔性印刷线路板缺陷检测算法 | 第45-60页 |
4.1 图像预处理 | 第45-46页 |
4.2 标准图像到待检测柔性印刷线路板图像的映射 | 第46-50页 |
4.2.1 标准图像定位框参数的提取 | 第46页 |
4.2.2 待检测线路板图像定位框参数的提取 | 第46-48页 |
4.2.3 标准图像到待检测图像的映射 | 第48-50页 |
4.3 基于局部匹配的缺陷检测 | 第50-55页 |
4.3.1 图像局部校正寻找线路最佳匹配位置 | 第50-51页 |
4.3.2 断路检测与识别 | 第51-52页 |
4.3.3 短路检测与识别 | 第52-54页 |
4.3.4 凸起检测与识别 | 第54-55页 |
4.3.5 残缺检测与识别 | 第55页 |
4.4 缺陷坐标输出 | 第55-58页 |
4.4.1 图像坐标系与印刷机物理坐标系的坐标转换 | 第55-57页 |
4.4.2 数据输出 | 第57-58页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