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前言 | 第9-19页 |
| 1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2 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一) 综合性的经学史著作 | 第10-12页 |
| (二) 专门性的春秋学史著作 | 第12-14页 |
| (三) 论文期刊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 3 写作思路 | 第17-19页 |
| 第1章 北朝《春秋》学发展的概况 | 第19-31页 |
| 1.1 北魏前期:《春秋》学传授的复兴 | 第19-24页 |
| 1.1.1 传授学校的重建 | 第19-21页 |
| 1.1.2 传授人数的增多 | 第21-23页 |
| 1.1.3 《春秋》学北学传授体系的确立:崔学、服学之争 | 第23-24页 |
| 1.2 北魏中后期:《春秋》学传授的兴盛 | 第24-26页 |
| 1.2.1 传授学校的进一步完善 | 第24-25页 |
| 1.2.2 传授人数的进一步增多 | 第25-26页 |
| 1.3 (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春秋》学传授的新变化 | 第26-31页 |
| 1.3.1 服注《左传》的传授由多家变为一家主导 | 第27-29页 |
| 1.3.2 杜注《左传》传授范围的扩大 | 第29-31页 |
| 第2章 北朝《春秋》学传授的特点 | 第31-40页 |
| 2.1 三《传》传授的不平衡 | 第31-34页 |
| 2.1.1 服氏《左传》的盛行 | 第31-32页 |
| 2.1.2 《公羊传》在北朝的传授 | 第32-33页 |
| 2.1.3 《谷梁传》在北朝的传授 | 第33-34页 |
| 2.2 《春秋》学传授的地域不平衡 | 第34-36页 |
| 2.2.1 河北地区的《春秋》学传授 | 第34-35页 |
| 2.2.2 青齐地区的《春秋》学传授 | 第35页 |
| 2.2.3 河西地区的《春秋》学传授 | 第35-36页 |
| 2.3 三《传》兼通与博通诸经 | 第36-37页 |
| 2.4 重宣讲而轻著述 | 第37-40页 |
| 第3章 《春秋》学在不同阶层中的传授 | 第40-49页 |
| 3.1 皇室 | 第40-43页 |
| 3.1.1 皇帝 | 第40-41页 |
| 3.1.2 皇子、宗室诸王 | 第41-43页 |
| 3.2 世家大族 | 第43-45页 |
| 3.3 胡人士族 | 第45-46页 |
| 3.4 平民 | 第46-49页 |
| 第4章 佛教与北朝《春秋》学的传授 | 第49-56页 |
| 4.1 佛教影响《春秋》学讲经原则 | 第49-50页 |
| 4.2 佛教影响《春秋》学讲经形式 | 第50页 |
| 4.3 佛教影响经学论难的内容 | 第50-51页 |
| 4.4 佛教影响《春秋》学传授的内容 | 第51-56页 |
| 4.4.1 《春秋》义疏学的兴起 | 第52页 |
| 4.4.2 徐彦的《公羊传疏》 | 第52-54页 |
| 4.4.3 苏宽《春秋左传义疏》 | 第54-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