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预防、卫生学论文--养生论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医食材养生研究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前言第14-16页
一、人口老龄化与中医食养第16-21页
    (一) 人口老龄化探讨第16-18页
        1.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第16页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未来第16页
        3.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影响第16-18页
        4. 我国在应对老年人健康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第18页
    (二) 中医食养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作用略探第18-21页
二、老年人及其生理病理特点探讨第21-29页
    (一) 老年人的定义及概述第21页
    (二) 人之寿数探讨第21-23页
    (三) 中医学关于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的探讨第23-26页
        1. 中医学关于老年人生理特点的探讨第23-25页
        2. 中医学关于老年人病理特点的探讨第25-26页
    (四) 临床医学关于衰老的认识第26-27页
    (五) 中医食养对于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性与积极作用第27-29页
三、历代中医老年食养发展概述第29-34页
    (一) 先秦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萌生阶段第29-30页
    (二) 秦汉唐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形成阶段第30-31页
    (三)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发展阶段第31-32页
    (四) 明清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成熟阶段第32-33页
    (五) 近现代中医老年食养学需进一步构建与完善第33-34页
四、三因制宜理论与老年食养第34-46页
    (—) 因时制宜第34-36页
        1. 春季第34-35页
        2. 夏季第35-36页
        3. 秋季第36页
        4. 冬季第36页
    (二) 因地制宜第36-39页
        1. 东方第37-38页
        2. 南方第38页
        3. 西方第38页
        4. 北方第38-39页
    (三) 因人制宜第39-45页
        1. 中医体质学说与老年食养第39-45页
        2. 性别不同食养有异第45页
    (四) 总结与分析第45-46页
五、老年人宜食的延寿食材第46-50页
    (一) 人参第46页
        1. 来源与出处第46页
        2. 延寿理论第46页
        3. 现代药理研究第46页
        4. 相关老年食养方第46页
    (二) 茯苓第46-47页
        1. 来源与出处第46页
        2. 延寿理论第46页
        3. 现代药理研究第46页
        4. 相关老年食养方第46-47页
    (三) 龙眼第47页
        1. 来源与出处第47页
        2. 延寿理论第47页
        3. 现代药理研究第47页
        4. 相关老年食养方第47页
    (四) 山药第47-48页
        1. 来源与出处第47页
        2. 延寿理论第47页
        3. 现代药理研究第47-48页
        4. 相关老年食养方第48页
    (五) 大枣第48页
        1. 来源与出处第48页
        2. 延寿理论第48页
        3. 现代药理研究第48页
        4. 相关老年食养方第48页
    (六) 枸杞第48-49页
        1. 来源与出处第48页
        2. 延寿理论第48-49页
        3. 现代药理研究第49页
        4. 相关老年食养方第49页
    (七) 分析与总结第49-50页
六、老龄化视野下老年粥疗探讨第50-54页
    (一) 粥疗的中医药理论依据第50-52页
    (二) 中医粥疗在老年养生防病中的作用第52页
    (三) 老龄化视野下中医粥疗的意义第52-53页
    (四) 粥疗法的整理与运用第53-54页
七、论古今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第54-58页
    (一) 非医界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第54-55页
        1. 陆游—只将食粥致神仙第54页
        2. 苏轼—逆境之中善食养第54-55页
        3. 袁枚—《随园食单》养生经第55页
        4. 齐白石—“食饮有节”获高寿第55页
        5. 郭沫若—“谨和五味”达寿域第55页
        6. 苏步青—饮茶得以度百岁第55页
        7. 小结第55页
    (二) 医界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第55-58页
        1. 张仲景—“辨证施食”开先河第55-56页
        2. 孙思邈—“食疗为先”值千金第56页
        3. 王绵之—细嚼慢咽宜养生第56页
        4. 邓铁涛—杂食不偏养脾胃第56页
        5. 张学文—素食养生宜健康第56-57页
        6. 周仲瑛—熟知性味宜食养第57页
        7. 小结第57-58页
八、试论中医老年食养的原则第58-60页
    (一) 节制饮食,少食多餐第58页
    (二) 食物宜软宜精,食时宜细嚼慢咽第58页
    (三) 注意食材的搭配,五味的调和第58页
    (四) 首重脾胃,后天培养先天第58页
    (五) 辨证施膳,辨体施食第58页
    (六) 三因制宜,天人相应第58页
    (七) 未病先食,既病防变第58-59页
    (八) 食后运动,以助运化第59-60页
九、中国尊老食养理论体系的构建设想第60-62页
    (一) 尊老文化与中医老年食养第60页
    (二) 食养老龄化第60页
    (三) 中国尊老食养理论体系的构建第60-62页
十、常见老年病的中医食养第62-73页
    (一) 糖尿病第62-63页
        1. 概述第62页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第62-63页
    (二) 高脂血症第63-64页
        1. 概述第63-64页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第64页
    (三) 高血压病第64-65页
        1. 概述第64-65页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第65页
    (四) 冠心病第65-67页
        1. 概述第65-66页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第66-67页
    (五) 慢性胃炎第67-68页
        1. 概述第67页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第67-68页
    (六) 消化性溃疡第68页
        1. 概述第68页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第68页
    (七) 便秘第68-69页
        1. 概述第68-69页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第69页
    (八) 慢性支气管炎第69页
        1. 概述第69页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第69页
    (九) 痛风第69-70页
        1. 概述第69-70页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第70页
    (十) 失眠第70-71页
        1. 概述第70页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第70-71页
    (十一) 骨质疏松症第71-72页
        1. 概述第71页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第71-72页
    (十二) 总结与分析第72-73页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2页
致谢第82-83页
文献综述第83-113页
    参考文献第106-113页
附1:博士期间主持或参与的与毕业论文相关课题第113-114页
附2:博士期间主编或参编的与毕业论文相关著作第114-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府肉羊Akirin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组织表达规律研究
下一篇:南江黄羊和波尔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