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奶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第13-14页 |
·奶业生产发展迅速,成就显著 | 第14页 |
·奶业生产发展过程中问题不断,风险因素突出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 | 第15-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3-25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奶业生产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32页 |
·生产风险 | 第25-26页 |
·生产风险的概念 | 第25页 |
·生产风险的分类 | 第25页 |
·生产风险的特征 | 第25-26页 |
·奶业生产风险 | 第26页 |
·奶业生产风险的概念 | 第26页 |
·奶业生产风险的特征 | 第26页 |
·奶业生产风险评价方法 | 第26-32页 |
·风险评价方法比较 | 第27-31页 |
·本研究拟采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我国奶业生产发展现状及风险因素分析 | 第32-44页 |
·我国奶业生产发展历程 | 第32-33页 |
·计划经济时期的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 年) | 第32页 |
·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2 年) | 第32页 |
·市场经济初期的调整发展阶段(1993—1999 年) | 第32页 |
·进入新世纪后的高速发展阶段(2000—2008 年) | 第32-33页 |
·转型发展阶段(2008—至今) | 第33页 |
·我国奶业生产发展现状 | 第33-38页 |
·原料奶生产水平情况 | 第33-34页 |
·原料奶生产区域分布 | 第34-35页 |
·奶牛存栏情况 | 第35-36页 |
·奶牛平均单产水平 | 第36-37页 |
·养殖规模结构现状 | 第37-38页 |
·我国奶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优质粗饲料缺乏,饲料结构不合理 | 第38页 |
·良种数量不足,奶牛单产水平低 | 第38-39页 |
·奶牛养殖方式落后 | 第39-40页 |
·乳品企业尚未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原料奶价格波动 | 第40页 |
·原料奶质量参差不齐,营养价值不高 | 第40页 |
·我国奶业生产风险因素分析 | 第40-44页 |
·饲草饲料风险 | 第40-41页 |
·育种繁殖风险 | 第41页 |
·疫病防治风险 | 第41-42页 |
·饲养管理技术风险 | 第42-43页 |
·原料奶市场风险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奶业生产风险评价模型 | 第44-59页 |
·奶业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44-45页 |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44页 |
·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44-45页 |
·奶业生产风险评价模型 | 第45-49页 |
·奶业生产风险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49页 |
·奶业生产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49-58页 |
·数据来源 | 第49-50页 |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50-54页 |
·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隶属度 | 第54-58页 |
·风险评价结果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国外奶业生产风险防范的经验和启示 | 第59-65页 |
·国外奶业生产风险防范经验 | 第59-62页 |
·美国 | 第59-60页 |
·澳大利亚 | 第60-61页 |
·日本 | 第61-62页 |
·国外奶业生产风险防范特点分析 | 第62-63页 |
·国外奶业生产风险防范的启示 | 第63-65页 |
第六章 提高我国奶业生产风险防范水平的政策建议 | 第65-69页 |
·饲草饲料 | 第65页 |
·良种繁育 | 第65-66页 |
·疫病防治 | 第66-67页 |
·饲养管理技术 | 第67-68页 |
·原料奶市场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9-71页 |
·主要结论 | 第69页 |
·问题与讨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作者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