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染整工业论文--非织造布论文--非织造布工艺论文

可降解复合纺粘切片及非织造布的制备工艺和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9页
1 绪言第9-19页
    1.1 聚乳酸研究概述第9-12页
        1.1.1 聚乳酸的性质与应用第9-12页
        1.1.2 聚乳酸改性研究进展第12页
    1.2 聚碳酸亚丙酯研究概述第12-14页
        1.2.1 PPC的性能与应用第12-14页
        1.2.2 聚碳酸亚丙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第14页
    1.3 非织造布研究概述第14-18页
        1.3.1 纺粘非织造布技术及生产方法第15-16页
        1.3.2 PLA及PPC在非织造布中的应用第16-18页
    1.4 本文的立意、研究方案第18-19页
2 可生物降解聚碳酸亚丙酯(PPC)/助剂/聚丙烯(PP)复合纺粘非织造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19-29页
    2.1 前言第19页
    2.2 实验部分第19-21页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19-20页
        2.2.2 复合纺粘切片的制备及表征第20页
        2.2.3 复合纺粘非织造布的制备第20页
        2.2.4 复合纺粘非织造布的性能研究第20-2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1-27页
        2.3.1 复合纺粘非织造切片的热学性能研究第21-24页
        2.3.2 非织造布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第24-27页
    2.4 成品展示第27-28页
    2.5 小结第28-29页
3 可生物降解聚乳酸(PLA)/聚丙烯(PP)复合纺粘非织造切片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第29-40页
    3.1 前言第29页
    3.2 实验部分第29-30页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29-30页
        3.2.2 PLA/PP复合切片的制备第30页
    3.3 性能测试和表征第30-32页
        3.3.1 拉伸性能测试第30页
        3.3.2 熔体流动速率测试(MFR)第30页
        3.3.3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第30-31页
        3.3.4 热重测试(TG)第31页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1页
        3.3.6 降解性能分析第31-32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2-39页
        3.4.1 工艺参数对PLA/PP复合切片拉伸强度及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第32-34页
        3.4.2 热学性能分析第34-37页
        3.4.3 PLA/PP切片的SEM分析第37-38页
        3.4.4 PLA/PP复合切片的生物降解性能第38-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4 可生物降解聚乳酸(PLA)/助剂/聚丙烯(PP)复合纺粘非织造切片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40-50页
    4.1 前言第40页
    4.2 实验部分第40-42页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40-41页
        4.2.2 PLA/助剂/PP复合切片制备及表征实验技术路线图第41页
        4.2.3 PLA/助剂/PP复合切片的制备第41-42页
    4.3 性能测试和表征第42页
        4.3.1 拉伸性能测试第42页
        4.3.2 熔体流动速率测试(MFR)第42页
        4.3.3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第42页
        4.3.4 热重测试(TG)第42页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42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2-49页
        4.4.1 助剂用量对PLA/助剂/PP复合切片拉伸强度及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第42-44页
        4.4.2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第44-45页
        4.4.3 热重分析第45-47页
        4.4.4 PLA/助剂/PP复合切片的SEM分析第47-49页
    4.5 小结第49-50页
5 可生物降解聚乳酸(PLA)/助剂/聚丙烯(PP)复合纺粘非织造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50-64页
    5.1 前言第50页
    5.2 实验部分第50-52页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50-51页
        5.2.2 纺粘非织造材料的制备第51页
        5.2.3 纤维及非织造布的性能测试第51-5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2-61页
        5.3.1 加工温度对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第52-54页
        5.3.2 计量泵转速对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第54-56页
        5.3.3 热辊温度对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第56-57页
        5.3.4 助剂用量对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第57-59页
        5.3.5 物理老化对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第59-60页
        5.3.6 牵伸作用对非织造材料结晶度的影响第60-61页
    5.4 成品展示第61-63页
    5.5 小结第63-64页
6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官能化介孔/微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
下一篇:由醛(醇)和胺一锅法绿色合成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工艺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