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6页 |
| ·水产养殖业与水环境污染 | 第16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内外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和利用的概述 | 第17页 |
| ·植物修复 | 第17-18页 |
| ·微生物修复 | 第18-19页 |
| ·其他修复方法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19-23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几种植物对水产养殖废水的修复效果 | 第23-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 ·试验植物 | 第23页 |
|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 ·水质监测 | 第23-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 ·磷的去除 | 第24-25页 |
| ·氮的去除 | 第25-26页 |
| ·有机物的去除 | 第26-27页 |
| ·试验水体pH、溶解氧的变化 | 第27-28页 |
| ·试验植物的生长变化 | 第28页 |
| ·结论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不同植物搭配对水体的修复效果 | 第30-3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 ·试验植物 | 第30页 |
| ·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 ·水质监测 | 第31页 |
| ·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 ·各植物搭配组合的净水效果 | 第31页 |
| ·凤-轮组合的净水效果 | 第31-32页 |
| ·试验水体pH、溶解氧的变化 | 第32-33页 |
| ·植物的生长变化 | 第33-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凤眼莲-轮叶黑藻植物组合的池塘中试 | 第35-4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 ·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 ·水质监测 | 第36页 |
| ·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 ·池塘的植物布局 | 第36页 |
| ·池塘水质的改良效果 | 第36-37页 |
| ·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的比较 | 第37-38页 |
| ·植物生长量的变化 | 第38页 |
| ·池塘罗非鱼生长状况 | 第38页 |
| ·结论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微生物对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 第40-4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0-42页 |
| ·试验菌株 | 第40页 |
| ·培养基 | 第40-41页 |
|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 ·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 ·水质监测 | 第42页 |
| ·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AMGR 组合和AMGRCF 组合的净化效果 | 第42-43页 |
| ·AMGR 组合和AMGRCF 组合的净化机理分析 | 第43页 |
| ·微生物菌剂的室外应用条件 | 第43页 |
| ·结论 | 第43-45页 |
| 第六章 凤眼莲-轮叶黑藻-AMRGCF 组合的修复效果 | 第45-4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5-46页 |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 ·水质监测 | 第45-46页 |
| ·水体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 第46页 |
| ·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 ·水质净化效果 | 第46页 |
| ·植微净化过程中植物和微生物的贡献率 | 第46-47页 |
| ·植微组水体细菌数量变化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第七章 凤眼莲-AMGR 组合的联合修复作用 | 第49-5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9-52页 |
|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 ·水质监测 | 第50页 |
| ·水体可培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 第50页 |
| ·凤眼莲根表可培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 第50-51页 |
| ·根际效应(R/S) | 第51页 |
| ·微生物样品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和PCR 扩增 | 第51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 第51页 |
| ·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 ·水样理化指标结果分析 | 第52页 |
| ·植微净化系统中植物和微生物的贡献率 | 第52-53页 |
| ·水体及凤眼莲根表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 第53-54页 |
| ·凤眼莲的根际效应(R/S) | 第54-55页 |
| ·样品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和PCR 扩增结果 | 第55页 |
| ·DGGE 指纹图谱分析 | 第55-56页 |
| ·微生物数量与除氮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第58-61页 |
| ·结果 | 第58-59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59页 |
| ·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