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寄生虫学论文--医学蠕虫学论文--吸虫论文

日本血吸虫氧化还原相关蛋白功能、结构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研究背景第14-31页
    1.1 血吸虫及血吸虫病研究概况第14-20页
        1.1.1 血吸虫的分类第14页
        1.1.2 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第14-15页
        1.1.3 血吸虫的生活史及发病机制第15页
        1.1.4 血吸虫病候选疫苗研究现状第15-16页
        1.1.5 血吸虫病治疗现状第16-17页
        1.1.6 抗日本血吸虫药物靶点研究进展第17-20页
    1.2 氧化还原相关蛋白在血吸虫研究中的意义第20-22页
    1.3 蛋白功能、结构研究常用的技术方法第22-28页
        1.3.1 虫体蛋白功能研究第23-25页
        1.3.2 研究蛋白三级结构常用方法第25-27页
        1.3.3 同源模建和虚拟药物筛选第27-28页
    1.4 研究意义、前期基础和课题来源第28-29页
        1.4.1 研究意义第28页
        1.4.2 前期基础第28页
        1.4.3 课题来源第28-29页
    1.5 总体研究方案第29-31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1-49页
    2.1 实验材料第31-34页
        2.1.1 培养基第31页
        2.1.2 载体、菌株和细胞第31页
        2.1.3 酶、引物和Marker第31页
        2.1.4 分子克隆试剂盒第31-32页
        2.1.5 抗生素第32页
        2.1.6 纯化介质和预装柱第32页
        2.1.7 酶活测定底物第32页
        2.1.8 血清第32页
        2.1.9 抗体第32页
        2.1.10 蛋白晶体条件筛选试剂盒第32页
        2.1.11 小分子化合物第32页
        2.1.12 日本血吸虫各虫期材料第32页
        2.1.13 动物第32-33页
        2.1.14 细胞毒性测定试剂盒第33页
        2.1.15 本研究常用溶液第33页
        2.1.16 其它第33-34页
    2.2 主要设备第34页
    2.3 实验方法第34-49页
        2.3.1 软件分析第34页
        2.3.2 分子克隆第34-37页
        2.3.3 重组蛋白的诱导和表达第37-38页
        2.3.4 重组蛋白的纯化第38-39页
        2.3.5 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分析第39页
        2.3.6 蛋白分子量测定第39-40页
        2.3.7 重组蛋白酶活性测定方法第40-41页
        2.3.8 实时定量PCR第41页
        2.3.9 兔多抗血清的制备第41-42页
        2.3.10 免疫荧光定位第42页
        2.3.11 蛋白结晶条件筛选第42-43页
        2.3.12 衍射数据收集及晶体结构解析第43页
        2.3.13 化合物的虚拟筛选第43页
        2.3.14 BIAcore分析小分子和目标蛋白的结合第43-44页
        2.3.15 血吸虫的体外培养第44页
        2.3.16 化合物体外杀虫活性测试及半数致死剂量LD_(50)值的测定第44-45页
        2.3.17 杀虫活性化合物对重组蛋白活性抑制及半数抑制浓度(IC_(50))的测定第45页
        2.3.18 活性化合物细胞毒性测试第45-46页
        2.3.19 动物免疫保护实验第46-49页
第3章 日本血吸虫醛糖还原酶功能、结构及应用研究第49-80页
    3.1 文献综述第49-50页
        3.1.1 简介第49页
        3.1.2 AR的结构第49页
        3.1.3 AR的活性及反应机制第49页
        3.1.4 AR的研究现状及其与血吸虫研究的关系第49-50页
    3.2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0-51页
        3.2.1 序列及理化性质第50页
        3.2.2 二级结构及信号肽、跨膜区的预测第50页
        3.2.3 亚细胞定位和参与代谢途径第50页
        3.2.4 多序列联配分析和分子进化树的构建第50-51页
    3.3 SjAR的克隆、表达和纯化第51-56页
        3.3.1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51-52页
        3.3.2 重组SjAR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52-53页
        3.3.3 重组SjAR的Western Blot鉴定第53页
        3.3.4 重组SjAR蛋白的纯化第53-55页
        3.3.5 重组SjAR蛋白精确分子量的质谱测定第55页
        3.3.6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55页
        3.3.7 蛋白的保存第55-56页
    3.4 重组SjAR体外活性测定第56-57页
    3.5 重组SjAR结晶条件筛选、优化及结构解析第57-62页
        3.5.1 结晶条件筛选第57-58页
        3.5.2 结晶条件的优化第58-60页
        3.5.3 晶体衍射数据的收集及结构解析第60-62页
    3.6 基于SjAR结构的小分子抑制剂虚拟筛选第62-65页
    3.7 小分子化合物体外杀虫活性测试第65-70页
        3.7.1 初筛第65-69页
        3.7.2 化合物AR9的LD_(50)值测定第69-70页
    3.8 活性化合物对SjAR活性抑制研究第70-72页
    3.9 活性化合物AR9细胞毒性测试第72-73页
    3.10 兔多抗血清的制备及免疫原性分析第73-74页
    3.11 重组SjAR动物免疫保护研究第74-75页
    3.12 SjAR虫期转录水平差异分析第75-76页
    3.13 SjAR在成虫中的组织定位第76-78页
    3.14 总结讨论第78-80页
第4章 日本血吸虫3-氧化酰基-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的功能及应用研究第80-106页
    4.1 文献综述第80-81页
    4.2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1-82页
        4.2.1 序列及理化性质第81页
        4.2.2 二级结构及信号肽、跨膜区的预测第81-82页
        4.2.3 亚细胞定位和参与代谢途径第82页
        4.2.4 多序列联配分析第82页
    4.3 SjOAR的克隆、表达和纯化第82-87页
        4.3.1 重组质粒的验证第82-83页
        4.3.2 重组SjOAR的表达第83页
        4.3.3 重组SjOAR表达的Western Blot鉴定第83-84页
        4.3.4 重组SjOAR蛋白的纯化第84-86页
        4.3.5 重组SjOAR蛋白精确分子量的质谱测定第86页
        4.3.6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86页
        4.3.7 蛋白的保存第86-87页
    4.4 重组SjOAR活性分析及表观米氏常数测定第87-88页
        4.4.1 重组SjOAR活性的测定第87页
        4.4.2 重组SjOAR动力学分析及米氏常数的测定第87-88页
    4.5 SjOAR同源模建及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第88-90页
        4.5.1 SjOAR同源模建第88-89页
        4.5.2 分子对接打分第89-90页
    4.6 BIAcore评估选定小分子与SjOAR的结合能力第90-92页
        4.6.1 重组SjOAR蛋白与NTA芯片的偶联固化第90-91页
        4.6.2 小分子化合物与SjOAR结合能力评价第91页
        4.6.3 结合动力学曲线和动力学参数第91-92页
    4.7 小分子化合物体外杀虫活性测试第92-99页
        4.7.1 初筛第92-95页
        4.7.2 活性化合物LD_(50)值的测定第95-99页
    4.8 活性化合物对SjOAR酶活性的抑制研究第99页
    4.9 活性化合物细胞毒性测试第99-100页
    4.10 重组SjOAR兔多抗血清的制备及免疫原性分析第100-101页
    4.11 重组SjOAR动物免疫保护研究第101-102页
    4.12 SjOAR虫期转录水平差异分析第102页
    4.13 SjOAR在成虫中的组织定位第102-103页
    4.14 总结讨论第103-106页
第5章 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1的定性及以其为靶点的杀虫活性研究第106-117页
    5.1 文献综述第106-107页
    5.2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07-109页
        5.2.1 序列及理化性质第107-108页
        5.2.2 二级结构及信号肽、跨膜区的预测第108页
        5.2.3 亚细胞定位和参与代谢途径第108页
        5.2.4 多序列联配分析和分子进化树的构建第108-109页
    5.3 SjTrx-1的克隆、表达和纯化第109-110页
        5.3.1 重组质粒的鉴定第109页
        5.3.2 SjTrx-1的表达和纯化第109-110页
    5.4 重组SjTrx-1酶活性测定第110-111页
    5.5 SjTrx-1金诺芬作用的另一个靶点吗?第111页
    5.6 金诺芬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和童虫的作用效果相同吗?第111-112页
    5.7 金诺芬和吡喹酮作用后虫体形态上表现出相似性?第112-113页
    5.8 金诺芬细胞毒性测试第113页
    5.9 SjTrx-1虫期转录特异性研究第113-114页
    5.10 SjTrx-1在成虫中的组织定位第114-115页
    5.11 总结讨论第115-117页
第6章 结论和展望第117-121页
    6.1 结论第117-118页
    6.2 创新点第118页
    6.3 展望第118-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龟裂链霉菌中功能基因的研究及土霉素生物合成的代谢调控
下一篇:敦煌写本医籍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