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1.商业秘密善意第三人的概念 | 第12-15页 |
1.1 商业秘密的定义 | 第12-13页 |
1.2 善意取得的定义 | 第13-14页 |
1.3 商业秘密善意第三人的概念 | 第14-15页 |
2.商业秘密第三人的理论争议 | 第15-19页 |
2.1 善意第三人的时间标准 | 第15-16页 |
2.1.1 即时性善意标准 | 第15页 |
2.1.2 持续性善意标准 | 第15-16页 |
2.1.3 即时性善意与持续性善意的比较 | 第16页 |
2.2 善意第三人归责原则相关理论争鸣 | 第16-19页 |
2.2.1 绝对免责主义 | 第17页 |
2.2.2 绝对禁止主义 | 第17页 |
2.2.3 折衷主义 | 第17-19页 |
3.各国商业秘密善意第三人的立法比较 | 第19-24页 |
3.1 日本、英国等国:只要是善意且支付了对价,即可使用 | 第19-20页 |
3.2 德国、斯洛伐克等国:禁止使用 | 第20-21页 |
3.3 美国:附条件的禁止,即原则上禁止使用,但又规定了若干免责事由 | 第21-22页 |
3.4 匈牙利: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向善意第三人支付对价回赎权利 | 第22-24页 |
4.我国商业秘密善意第三人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 第24-33页 |
4.1 我国商业秘密善意第三人立法现状及司法实践现状 | 第24-29页 |
4.1.1 我国商业秘密善意第三人立法现状 | 第24-26页 |
4.1.2 我国商业秘密善意第三人司法实践现状 | 第26-28页 |
4.1.3 我国商业秘密善意第三人制度主要缺陷 | 第28-29页 |
4.2 完善商业秘密善意第三人的构成要件 | 第29-31页 |
4.2.1 第三人主观状态须为善意 | 第29-30页 |
4.2.2 商业秘密持有人并不享有转让商业秘密的权利 | 第30页 |
4.2.3 善意第三人须支付了相应的对价 | 第30-31页 |
4.3 对我国商业秘密善意第三人制度的立法设计 | 第31-33页 |
4.3.1 制定商业秘密保护单行法以明确规定善意第三人 | 第31页 |
4.3.2 商业秘密善意第三人责任定性 | 第31-32页 |
4.3.3 明确商业秘密善意第三人对其前手存有权利瑕疵的“知晓”具体标准 | 第32页 |
4.3.4 赋予商业秘密善意第三人的抗辩权及权利救济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