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植物滞留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1.1.1 不同叶面形态的滞尘能力 | 第8-9页 |
1.1.2 不同植物树种的滞尘能力 | 第9-10页 |
1.1.3 不同植物群落的滞尘能力 | 第10页 |
1.1.4 城市尺度植物拦截尘埃的效果及评价 | 第10-11页 |
1.1.5 不同环境因子下的滞尘能力 | 第11-12页 |
1.2 存在的不足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不同胸径植物滞留颗粒物的多尺度比较 | 第16-3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6-26页 |
2.1.1 采样区概况 | 第16-17页 |
2.1.2 供试植物信息 | 第17-24页 |
2.1.3 样品采集 | 第24页 |
2.1.4 样树地上生长指标测定 | 第24-25页 |
2.1.5 叶面颗粒物滞留量测定 | 第25页 |
2.1.6 叶表面微观结构观察 | 第25页 |
2.1.7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2.2.1 不同径级白皮松叶面颗粒物滞留量 | 第26-29页 |
2.2.2 不同研究点和径级白皮松叶面微形态结构 | 第29-31页 |
2.2.3 不同树种叶片的PM_(2.5) 滞留效果 | 第31-32页 |
2.2.4 不同径级植物叶片的PM_(2.5) 滞留效果 | 第32-35页 |
2.3 讨论 | 第35-38页 |
2.3.1 胸径对于白皮松滞留颗粒物的影响(单叶、单株尺度) | 第35-36页 |
2.3.2 不同树种叶片滞留PM_(2.5) 的差异 | 第36页 |
2.3.3 不同径级植物叶片滞留PM_(2.5) 的差异 | 第36-37页 |
2.3.4 不同污染环境植物叶片滞留PM_(2.5) 的差异 | 第37-38页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3 单木冠层大气颗粒物滞纳量空间变异性 | 第39-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3.1.1 样品采集 | 第39-40页 |
3.1.2 叶面降尘粒径分布的测定 | 第40页 |
3.1.3 叶面颗粒物滞留量测定 | 第40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3.2.1 冠层不同部位的颗粒物滞留量变化 | 第40-43页 |
3.2.2 冠层不同部位的叶面尘粒径变化 | 第43-46页 |
3.2.3 冠层的叶面尘粒径分布特征曲线 | 第46-49页 |
3.3 讨论 | 第49-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4 结论和展望 | 第51-52页 |
4.1 结论 | 第51页 |
4.2 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