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广东万年青的鉴别与药理活性的初步研究

中英文对照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19页
    1.1 万年青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1.1 万年青的种类第12-13页
        1.1.2 广东万年青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红外光谱第14-15页
        1.2.2 紫外光谱第15页
        1.2.3 薄层色谱第15页
        1.2.4 高效液相色谱第15页
        1.2.5 气相色谱第15-16页
        1.2.6 DNA指纹图谱第16页
        1.2.7 核磁共振氢谱指纹图谱第16页
    1.3 接触性皮炎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1 ICD的致病因素第17页
        1.3.2 ICD的主要临床表现第17-18页
        1.3.3 接触性皮炎的治疗第18-19页
第二章 广东万年青中成分的测试第19-21页
    2.1 仪器与试药第19页
        2.1.1 仪器第19页
        2.1.2 试药第19页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第19-2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0-21页
第三章 薄层色谱分析方法的初步建立第21-28页
    3.1 仪器与试药第21页
        3.1.1 仪器第21页
        3.1.2 试药第21页
    3.2 方法与结果第21-24页
        3.2.1 供试品的制备第21-22页
        3.2.2 阴性对照品的制备第22页
        3.2.3 点样第22页
        3.2.4 薄层色谱条件与结果第22-24页
    3.3 方法学考察第24-26页
        3.3.1 专属性第24-25页
        3.3.2 不同薄层板的比较第25页
        3.3.3 不同温度的比较第25-26页
        3.3.4 不同湿度的比较第26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26-28页
第四章 HPLC指纹图谱的初步建立第28-39页
    4.1 仪器与试药第28页
        4.1.1 仪器第28页
        4.1.2 试药第28页
    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28-29页
    4.3 色谱条件筛选第29-34页
        4.3.1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29-30页
        4.3.2 流动相及其梯度的选择第30-33页
        4.3.3 柱温的选择第33-34页
    4.4 方法学考察第34-38页
        4.4.1 精密度试验第34页
        4.4.2 重复性试验第34页
        4.4.3 稳定性试验第34-35页
        4.4.4 指纹图谱的建立第35-37页
        4.4.5 指纹图谱比较第37-38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38-39页
第五章 广东万年青药理活性初步研究第39-48页
    5.1 广东万年青提取液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第39-40页
        5.1.1 试剂与动物第39页
        5.1.2 实验药品的制备第39页
        5.1.3 实验方法第39-40页
        5.1.4 实验结果第40页
    5.2 广东万年青提取液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第40-42页
        5.2.1 试剂与动物第41页
        5.2.2 受试药物的制备第41页
        5.2.3 实验方法第41页
        5.2.4 实验结果第41-42页
    5.3 广东万年青提取液抗菌性实验第42-44页
        5.3.1 材料与仪器第43页
        5.3.2 受试药物的制备第43页
        5.3.3 实验方法第43页
        5.3.4 实验结果第43-44页
    5.4 广东万年青提取液的皮肤刺激性实验第44-47页
        5.4.1 试剂与动物第44-45页
        5.4.2 受试药物的制备第45页
        5.4.3 实验方法第45-46页
        5.4.4 实验结果第46-47页
    5.5 小结第47-48页
结论第48-50页
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龙须藤总黄酮对佐剂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苦参黄酮抑制血管新生活性成分的虚拟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