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7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5-21页 |
2.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2.2 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2.1 幸福感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 第16-17页 |
2.3 青年的范畴 | 第17-18页 |
2.4 公务员的概念 | 第18-21页 |
2.4.1 公务员的含义 | 第18页 |
2.4.2 公务员的范畴 | 第18-19页 |
2.4.3 公务员的划分 | 第19-21页 |
3 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理论及影响因素 | 第21-29页 |
3.1 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及主要理论 | 第21-22页 |
3.2 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理论 | 第22-24页 |
3.2.1 社会比较理论 | 第22页 |
3.2.2 人格特质理论 | 第22-23页 |
3.2.3 期望价值理论 | 第23页 |
3.2.4 制度适应理论 | 第23-24页 |
3.3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 第24-27页 |
3.3.1 主观因素 | 第24-26页 |
3.3.2 客观因素 | 第26-27页 |
3.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实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第27-29页 |
4 咸阳市青年公务员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29-41页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9-30页 |
4.1.1 题项内容设计 | 第29页 |
4.1.2 调查对象范围 | 第29-30页 |
4.1.3 调查程序安排 | 第30页 |
4.1.4 数据统计方法 | 第30页 |
4.2 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检验 | 第30-31页 |
4.3 咸阳市青年公务员主观幸福感现状 | 第31-37页 |
4.3.1 调查对象个人情况数据统计结果及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4.3.2 调查对象主观幸福感认知程度数据统计结果及现状分析 | 第32-34页 |
4.3.3 调查对象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数据统计结果及现状分析 | 第34-35页 |
4.3.4 不同群体对影响主观幸福感主要因素的认知评价情况及现状分析 | 第35-37页 |
4.4 导致咸阳市部分青年公务员主观幸福感偏低的原因 | 第37-41页 |
4.4.1 政府体制内长期遗留弊病犹存 | 第37-38页 |
4.4.2 消极的行政文化环境 | 第38页 |
4.4.3 社会经济环境增加生活压力 | 第38-39页 |
4.4.4 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第39-41页 |
5 提升咸阳市青年公务员主观幸福感的对策 | 第41-47页 |
5.1 政府层面上提高咸阳市青年公务员主观幸福感的对策 | 第41-43页 |
5.1.1 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晋升考核制度 | 第41页 |
5.1.2 根据个人职业价值观进行岗位调整 | 第41-42页 |
5.1.3 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42-43页 |
5.1.4 建立和谐的机关文化氛围——润物无声胜有声 | 第43页 |
5.2 个人层面上提高咸阳市青年公务员主观幸福感的对策 | 第43-47页 |
5.2.1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主观幸福感 | 第43-44页 |
5.2.2 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满足工作要求和社会需求 | 第44页 |
5.2.3 加强体育锻炼,使身心达到平衡 | 第44-45页 |
5.2.4 处理好人际关系,建设和谐机关氛围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