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体微分静电纺丝气辅细化及多锥面增效工艺及机理研究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2页 |
1.1 静电纺丝技术 | 第20-31页 |
1.1.1 静电纺丝发展历史 | 第20-22页 |
1.1.2 静电纺丝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1.1.3 静电纺丝设备研究 | 第23-29页 |
1.1.4 静电纺丝纤维应用 | 第29-31页 |
1.2 熔体微分静电纺丝 | 第31-39页 |
1.2.1 熔体微分静电纺丝技术的提出 | 第31-35页 |
1.2.2 熔体微分静电纺丝设备的发展 | 第35-38页 |
1.2.3 熔体微分静电纺丝的研究现状 | 第38-39页 |
1.3 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39-4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40-42页 |
第二章 熔喷静电微分纺丝 | 第42-58页 |
2.1 熔喷静电微分纺丝系统的设计 | 第42-48页 |
2.1.1 熔喷静电微分纺丝喷头设计 | 第42-43页 |
2.1.2 熔喷静电微分纺丝喷头电场模拟 | 第43-46页 |
2.1.3 熔喷静电微分纺丝整体装置设计 | 第46-4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8-5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48-49页 |
2.2.3 试样制备 | 第49页 |
2.2.4 测试表征 | 第49页 |
2.2.5 结果与讨论 | 第49-50页 |
2.2.6 气流速度对纤维的影响 | 第50-53页 |
2.2.7 气流温度对纤维的影响 | 第53-55页 |
2.2.8 总结 | 第55-56页 |
2.3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吸气流辅助熔体微分静电纺丝 | 第58-76页 |
3.1 吹气流辅助熔体微分静电纺丝 | 第58-60页 |
3.2 吸气流辅助熔体微分静电纺丝 | 第60-67页 |
3.2.1 实验装置 | 第60-61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61-62页 |
3.2.3 表征方法 | 第62页 |
3.2.4 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3.3 纤维细化过程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 第67-74页 |
3.3.1 纤维拉伸过程中的流场分析 | 第67-72页 |
3.3.2 纤维拉伸过程中的电场分析 | 第72-74页 |
3.3.3 纤维拉伸过程中的电场和流场耦合分析 | 第74页 |
3.4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双层锥面熔体微分静电纺丝 | 第76-98页 |
4.1 多层结构静电纺丝概述 | 第76-78页 |
4.2 多层结构熔体微分静电纺丝喷头模拟仿真 | 第78-87页 |
4.2.1 层数对喷头尖端场强的影响 | 第78-81页 |
4.2.2 层间距对喷头尖端场强的影响 | 第81-82页 |
4.2.3 内层锥面伸出距离对喷头尖端场强的影响 | 第82-87页 |
4.3 双层结构熔体微分静电纺丝实验验证 | 第87-96页 |
4.3.1 结构设计 | 第87-88页 |
4.3.2 实验材料 | 第88页 |
4.3.3 实验过程 | 第88页 |
4.3.4 试样制备 | 第88-89页 |
4.3.5 测试表征 | 第89页 |
4.3.6 结果与讨论 | 第89-96页 |
4.4 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熔体微分静电纺丝射流自组织过程 | 第98-108页 |
5.1 自组织理论 | 第98页 |
5.2 熔体微分静电纺丝射流自组织 | 第98-104页 |
5.2.1 实验设备 | 第98-100页 |
5.2.2 实验参数及过程 | 第100页 |
5.2.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4页 |
5.3 自由界面熔体泰勒锥研究 | 第104-107页 |
5.3.1 自由界面熔体泰勒锥形成过程 | 第105-106页 |
5.3.2 自由界面熔体泰勒锥角度研究 | 第106-107页 |
5.4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6.1 结论 | 第108-109页 |
6.2 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0-122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22-123页 |
附录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