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式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基础理论 | 第12-25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暴力与校园暴力 | 第12-13页 |
二、犯罪与校园暴力犯罪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种类 | 第14-16页 |
一、不良行为 | 第14-15页 |
二、违法行为 | 第15页 |
三、犯罪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趋势 | 第16-18页 |
一、肢体冲突为主,突破传统形式 | 第17页 |
二、同性暴力比重大,女性暴力增多 | 第17-18页 |
三、群体性特征明显 | 第18页 |
第四节 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 | 第18-25页 |
一、个人方面 | 第18-20页 |
二、家庭方面 | 第20-22页 |
三、学校方面 | 第22-23页 |
四、社会方面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我国现行有关预防校园暴力犯罪的法律制度及其缺陷 | 第25-34页 |
第一节 我国现有法律及其他文件规定 | 第25-28页 |
一、关于预防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法律 | 第25-26页 |
二、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立法层面的问题 | 第28-30页 |
一、对校园暴力犯罪没有专门立法 | 第28-29页 |
二、未能形成完整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与学校有关的法律制度问题 | 第30-31页 |
一、校园安全防范制度松散 | 第30-31页 |
二、教学管理法治化不充分 | 第31页 |
第四节 与家庭有关的法律制度问题 | 第31-32页 |
一、对家庭教育重视不足 | 第31-32页 |
二、缺乏应对不当家庭教育方式的制度 | 第32页 |
第五节 与社会有关的法律制度问题 | 第32-34页 |
一、对于传播媒介中的暴力文化缺乏有效管制 | 第32-33页 |
二、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不够到位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域外预防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相关制度 | 第34-49页 |
第一节 关于预防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立法措施 | 第34-38页 |
一、美国 | 第34-35页 |
二、日本 | 第35-37页 |
三、韩国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与学校有关的预防措施 | 第38-43页 |
一、美国 | 第38-40页 |
二、日本 | 第40-41页 |
三、韩国 | 第41-43页 |
第三节 与家庭有关的预防措施 | 第43-46页 |
一、美国 | 第43-44页 |
二、日本 | 第44-45页 |
三、韩国 | 第45-46页 |
第四节 与社会有关的预防措施 | 第46-49页 |
一、美国 | 第46页 |
二、日本 | 第46-47页 |
三、韩国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预防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措施 | 第49-59页 |
第一节 立法层面的完善措施 | 第49-52页 |
一、对校园暴力犯罪及其预防进行专门立法 | 第49-51页 |
二、完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关于学校方面的完善措施 | 第52-55页 |
一、学校安全制度的完善 | 第52-54页 |
二、学校管理法治化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关于家庭方面的完善措施 | 第55-57页 |
一、将家庭教育纳入法律范畴 | 第55-56页 |
二、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 第56-57页 |
第四节 关于社会方面的完善措施 | 第57-59页 |
一、暴力信息的管制 | 第57页 |
二、社会部门的综合联动制度设计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