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第9-10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四、研究方法及路径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就业援助制度的理论概述 | 第13-27页 |
| 一、就业援助制度的界定 | 第13-15页 |
| (一)就业援助 | 第13-15页 |
| (二)就业援助制度 | 第15页 |
| 二、就业援助的制度构成 | 第15-24页 |
| (一)就业援助的对象 | 第15-17页 |
| (二)就业援助的具体措施 | 第17-19页 |
| (三)就业援助的原则 | 第19-21页 |
| (四)就业援助的程序 | 第21-22页 |
| (五)就业援助的监督与救济 | 第22-24页 |
| 三、我国就业援助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 (一)就业援助制度的滥觞 | 第24页 |
| (二)就业援助制度的初创 | 第24-25页 |
| (三)就业援助制度的发展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广东就业援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第27-37页 |
| 一、广东就业援助制度的法律基础 | 第27-29页 |
| (一)宪法依据 | 第27页 |
| (二)法律法规依据 | 第27-29页 |
| 二、广东就业援助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9-32页 |
| (一)广东就业援助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9-30页 |
| (二)广东就业援助制度的规范分析 | 第30-31页 |
| (三)广东就业援助制度的实效分析 | 第31-32页 |
| 三、广东就业援助制度的问题 | 第32-37页 |
| (一)就业援助制度理念落后 | 第32-34页 |
| (二)法制化不足 | 第34页 |
| (三)就业援助的不平等现象 | 第34-37页 |
| 第三章 就业援助制度的域外经验借鉴 | 第37-44页 |
| 一、美国就业援助制度 | 第37-39页 |
| (一)二战前的美国就业援助制度 | 第37页 |
| (二)20 世纪 60-70 年代的美国就业援助制度 | 第37-38页 |
| (三)20 世纪90年代的美国就业援助制度 | 第38-39页 |
| (四)美国就业援助制度的启示 | 第39页 |
| 二、英国就业援助制度 | 第39-41页 |
| (一)职业指导和介绍制度 | 第39-40页 |
| (二)就业培训制度 | 第40-41页 |
| (三)社会保障制度 | 第41页 |
| (四)英国就业援助制度的启示 | 第41页 |
| 三、日本就业援助制度 | 第41-44页 |
| (一)经济复兴时期的日本就业援助制度 | 第42页 |
|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就业援助制度 | 第42页 |
| (三)经济稳定时期的日本就业援助制度 | 第42-43页 |
| (四)日本就业援助制度的启示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完善广东就业援助制度的理论构想 | 第44-54页 |
|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援助制度理念 | 第44-48页 |
| (一)保障公民权利理念 | 第44-46页 |
| (二)全社会共同援助理念 | 第46-47页 |
| (三)协助自立理念 | 第47-48页 |
| 二、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法制化建设 | 第48-52页 |
| (一)健全就业援助相关立法 | 第48-50页 |
| (二)制定《广东省创业担保贷款条例》 | 第50-51页 |
| (三)完善就业援助配套制度 | 第51-52页 |
| 三、消除就业援助不平等现象 | 第52-54页 |
| (一)实现平等的就业准入 | 第52-53页 |
| (二)建立就业援助反歧视工作机制 | 第53-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