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膨胀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边坡防治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膨胀土边坡预防性养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2 十天高速西略段运营期膨胀土边坡病害特征分析 | 第16-40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18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2.1.3 气象与水文 | 第18-19页 |
2.1.4 地质构造 | 第19页 |
2.1.5 地层岩性 | 第19-20页 |
2.1.7 地震烈度 | 第20页 |
2.1.8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页 |
2.2 沿线病害现状调查 | 第20-29页 |
2.3 坡体及构筑物病害发育特征研究 | 第29-37页 |
2.3.1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9-31页 |
2.3.2 时间分布特征 | 第31页 |
2.3.3 病害范围特征 | 第31-32页 |
2.3.4 典型病害特征 | 第32-37页 |
2.4 边坡排水系统病害发育特征研究 | 第37-39页 |
2.4.1 截排水沟病害特征 | 第37-38页 |
2.4.2 坡面盲沟病害特征 | 第38页 |
2.4.3 坡面排水孔病害特征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十天高速西略段运营期膨胀土边坡病害机理研究 | 第40-67页 |
3.1 膨胀土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 | 第40-44页 |
3.1.1 膨胀土的基本物理特性 | 第40-42页 |
3.1.2 膨胀土的结构特征 | 第42-43页 |
3.1.3 膨胀土的膨胀特性 | 第43-44页 |
3.2 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强度及裂隙特征 | 第44-51页 |
3.2.1 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的强度特征 | 第45-48页 |
3.2.2 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的裂隙特征 | 第48-51页 |
3.3 反复加载作用下格构梁受力性能分析 | 第51-56页 |
3.3.1 试验概况 | 第51-53页 |
3.3.2 试件的变形特征 | 第53页 |
3.3.3 试件的受力性能分析 | 第53-56页 |
3.4 膨胀土-构筑物相互作用的力学分析 | 第56-62页 |
3.4.1 坡面的膨胀隆起分析 | 第56-58页 |
3.4.2 结构骨架与膨胀土坡体相互作用分析 | 第58-60页 |
3.4.3 工程实例应用 | 第60-62页 |
3.5 坡体及构筑物病害机理分析 | 第62-63页 |
3.6 边坡排水系统病害机理分析 | 第63-64页 |
3.6.1 截排水沟的病害成因 | 第63页 |
3.6.2 坡面盲沟的病害成因 | 第63-64页 |
3.6.3 坡面排水孔的病害成因 | 第64页 |
3.7 边坡排水系统破坏的力学分析 | 第64-6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十天高速西略段运营期膨胀土边坡病害处治技术方案 | 第67-81页 |
4.1 “斜铺土工格栅”技术 | 第67-72页 |
4.1.1 试验原理 | 第67-68页 |
4.1.2 试验概况 | 第68-70页 |
4.1.3 效果分析 | 第70-72页 |
4.1.4 适用条件 | 第72页 |
4.2 “楔形结构”技术 | 第72-77页 |
4.2.1 试验原理 | 第72-73页 |
4.2.2 试验概况 | 第73-75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4.2.4 适用条件 | 第76-77页 |
4.3 “废旧轮胎”技术 | 第77-80页 |
4.3.1 试验原理 | 第77页 |
4.3.2 试验概况 | 第77-79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4.3.4 适用条件 | 第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5 十天高速西略段运营期膨胀土边坡预防性养护对策 | 第81-89页 |
5.1 边坡预防性养护基本原则 | 第81页 |
5.2 边坡预防性养护技术要求 | 第81-82页 |
5.3 坡面防护结构预防性养护 | 第82-85页 |
5.3.1 坡面结构的预防性养护 | 第82-84页 |
5.3.2 坡脚坡顶的预防性养护 | 第84-85页 |
5.4 边坡排水系统预防性养护 | 第85-87页 |
5.5 预防性技术建议方案及技术要求 | 第87-8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