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捕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6-28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6-19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6-18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2.1 分工演进 | 第19-20页 |
1.2.2 商业银行 | 第20-2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3.1 思想方法:逻辑与实证主义 | 第21-22页 |
1.3.2 理论基础:新兴古典经济学 | 第22-23页 |
1.3.3 研究思路:金融供给侧改革 | 第2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3-28页 |
1.4.1 结构安排 | 第23-25页 |
1.4.2 可能创新 | 第25-26页 |
1.4.3 存在不足 | 第26-2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8-44页 |
2.1 银行转型研究 | 第28-36页 |
2.1.1 资本监管动因 | 第29-30页 |
2.1.2 金融脱媒动因 | 第30-31页 |
2.1.3 技术脱媒动因 | 第31-32页 |
2.1.4 经济发展动因 | 第32-34页 |
2.1.5 利率市场化动因 | 第34-35页 |
2.1.6 其他类型的研究 | 第35-36页 |
2.2 金融中介研究 | 第36-42页 |
2.2.1 金融中介无效的观点 | 第37-38页 |
2.2.2 金融中介外生的观点 | 第38-39页 |
2.2.3 金融中介内生的观点 | 第39-42页 |
2.3 简要评述与启示 | 第42-44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分工理论 | 第44-64页 |
3.1 一般分工 | 第44-51页 |
3.1.1 基础模型 | 第44-48页 |
3.1.2 分工经济 | 第48-50页 |
3.1.3 合作成本 | 第50-51页 |
3.2 市场分工 | 第51-56页 |
3.2.1 市场分工经济 | 第51-53页 |
3.2.2 市场交易成本 | 第53-56页 |
3.3 企业分工 | 第56-59页 |
3.3.1 企业分工经济 | 第56-57页 |
3.3.2 企业组织成本 | 第57页 |
3.3.3 企业规模边界 | 第57-59页 |
3.4 政府分工 | 第59-61页 |
3.4.1 政府分工经济 | 第59-60页 |
3.4.2 制度成本定义 | 第60-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4章 分析框架:金融分工 | 第64-84页 |
4.1 交易分工 | 第64-70页 |
4.1.1 模型扩展 | 第64-65页 |
4.1.2 模型求解 | 第65-70页 |
4.2 银行产生 | 第70-77页 |
4.2.1 银行产生Ⅰ:支付中介 | 第70-73页 |
4.2.2 银行产生Ⅱ:资金中介 | 第73-77页 |
4.3 金融分工 | 第77-81页 |
4.3.1 金融功能 | 第77-79页 |
4.3.2 金融结构 | 第79-80页 |
4.3.3 动态均衡 | 第80-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第5章 中国商业银行转型Ⅰ:政府分工视角 | 第84-104页 |
5.1 传统商业银行 | 第84-86页 |
5.1.1 传统商业银行模型 | 第84-85页 |
5.1.2 传统商业银行内涵 | 第85-86页 |
5.2 商业化改革分析 | 第86-90页 |
5.2.1 商业化改革前概况 | 第86-88页 |
5.2.2 商业化改革的原因 | 第88-89页 |
5.2.3 商业化改革的概况 | 第89页 |
5.2.4 商业化改革的成效:国有垄断银行 | 第89-90页 |
5.3 股份制改造分析 | 第90-94页 |
5.3.1 股份制改造的原因 | 第90-92页 |
5.3.2 股份制改造的概况 | 第92-93页 |
5.3.3 股份制改造的成效:国有控股银行 | 第93-94页 |
5.4 新资本监管分析 | 第94-102页 |
5.4.1 新资本监管的概况 | 第94-95页 |
5.4.2 新资本监管的内涵 | 第95-98页 |
5.4.3 新资本监管下的中国商业银行转型 | 第98-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6章 中国商业银行转型Ⅱ:市场分工视角 | 第104-124页 |
6.1 经济-金融的部门间市场分工 | 第104-107页 |
6.1.1 分工经济: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 | 第104-105页 |
6.1.3 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的结构变迁 | 第105-107页 |
6.2 一元型金融体系:多样化演进 | 第107-111页 |
6.2.1 经济发展分析:多样化实体分工 | 第107-108页 |
6.2.2 交易成本分析:私人化信息不对称 | 第108-109页 |
6.2.3 金融发展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 | 第109-111页 |
6.3 二元型金融体系:市场化演进 | 第111-116页 |
6.3.1 经济发展分析:实体分工演进方式的转变 | 第112页 |
6.3.2 交易成本分析:实体与金融的多样化背离 | 第112-114页 |
6.3.3 金融发展分析:银行-市场的部门内金融分工 | 第114-115页 |
6.3.4 市场化演进下的中国商业银行转型 | 第115-116页 |
6.4 多元型金融体系:专业化演进 | 第116-122页 |
6.4.1 专业化演进Ⅰ:融资活动 | 第117-121页 |
6.4.2 专业化演进Ⅱ:投资活动 | 第121页 |
6.4.3 专业化演进下的中国商业银行转型 | 第121-12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7章 中国商业银行转型Ⅲ:企业分工视角 | 第124-144页 |
7.1 企业分工模型 | 第124-127页 |
7.1.1 提出问题 | 第124-125页 |
7.1.2 模型构建 | 第125-126页 |
7.1.3 模型结论 | 第126-127页 |
7.2 流程银行分析 | 第127-133页 |
7.2.1 流程银行的定义 | 第127-128页 |
7.2.2 流程银行的发展概况 | 第128-130页 |
7.2.3 流程银行的再造原则 | 第130-133页 |
7.3 事业部制分析 | 第133-138页 |
7.3.1 事业部制的定义 | 第134页 |
7.3.2 事业部制的发展概况 | 第134-136页 |
7.3.3 事业部制的构建原则 | 第136-138页 |
7.4 中国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 | 第138-141页 |
7.4.1 中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概况 | 第138-140页 |
7.4.2 中国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 | 第140-14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1-144页 |
第8章 中国商业银行转型Ⅳ:技术进步视角 | 第144-158页 |
8.1 支付脱媒 | 第144-149页 |
8.1.1 支付宝的发展概况 | 第144-145页 |
8.1.2 支付宝的发展启示 | 第145-148页 |
8.1.3 中国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 | 第148-149页 |
8.2 存款脱媒 | 第149-154页 |
8.2.1 余额宝的发展概况 | 第149-150页 |
8.2.2 余额宝的金融机理 | 第150-151页 |
8.2.3 中国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 | 第151-154页 |
8.3 贷款脱媒 | 第154-156页 |
8.3.1 阿里小贷的贷款模式 | 第154页 |
8.3.2 P2P的贷款模式 | 第154-155页 |
8.3.3 中国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 | 第155-156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9章 结论、政策含义与研究展望 | 第158-162页 |
9.1 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158-160页 |
9.2 研究展望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 | 第172-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