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含不对称苄基与三氟甲基化叔碳结构聚酰亚胺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8页
    1.1 聚酰亚胺的合成研究第11-15页
        1.1.1 溶液缩聚法第11-13页
        1.1.2 界面缩聚法第13-14页
        1.1.3 熔融缩聚法第14-15页
        1.1.4 气相沉积法第15页
    1.2 聚酰亚胺的改性研究第15-21页
        1.2.1 引入柔顺性结构第15-16页
        1.2.2 引入扭曲和非共平面结构第16页
        1.2.3 引入大体积的侧基第16-17页
        1.2.4 引入脂环结构第17-18页
        1.2.5 引入氟硅磷等特性原子第18-19页
        1.2.6 引入杂环结构第19-20页
        1.2.7 共聚改性第20页
        1.2.8 共混改性第20-21页
    1.3 不对称结构聚酰亚胺第21-23页
        1.3.1 主链不对称单体合成的不对称聚酰亚胺第21-22页
        1.3.2 侧基引入所得不对称单体合成的不对称聚酰亚胺第22-23页
    1.4 含氟聚酰亚胺第23-24页
    1.5 聚酰亚胺的应用第24-26页
    1.6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26-28页
第2章 4-胺基苯基对(4-胺基苯氧基)苄基醚的合成及其表征第28-38页
    2.1 前言第28页
    2.2 实验部分第28-30页
        2.2.1 实验材料第28-29页
        2.2.2 实验仪器第29页
        2.2.3 合成部分第29-3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0-37页
        2.3.1 单体的合成第30-31页
        2.3.2 产物的结构表征第31-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含不对称结构的聚酰亚胺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第38-52页
    3.1 前言第38页
    3.2 实验部分第38-41页
        3.2.1 实验原料第38-39页
        3.2.2 实验仪器第39页
        3.2.3 聚酰亚胺的制备第39-4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1-51页
        3.3.1 聚酰亚胺的制备第41页
        3.3.2 聚酰亚胺的表征第41-42页
        3.3.3 聚酰亚胺材料的溶解性与WAXD图谱第42-44页
        3.3.4 聚酰亚胺的光学性能第44-45页
        3.3.5 聚酰亚胺的热性能第45-47页
        3.3.6 聚酰亚胺的机械性能第47-49页
        3.3.7 聚酰亚胺的接触角、吸水率和表面自由能第49-50页
        3.3.8 聚酰亚胺的电学性能第50-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含氟与不含氟聚酰亚胺单体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第52-64页
    4.1 前言第52页
    4.2 实验部分第52-55页
        4.2.1 实验原料第52-53页
        4.2.2 实验仪器第53页
        4.2.3 合成部分第53-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3页
        4.3.1 单体的合成第55页
        4.3.2 产物的结构表征第55-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含三氟甲基结构的聚酰亚胺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第64-78页
    5.1 前言第64页
    5.2 实验部分第64-66页
        5.2.1 实验原料第64-65页
        5.2.2 实验仪器第65页
        5.2.3 聚酰亚胺的制备第65-6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6-77页
        5.3.1 聚酰亚胺的制备第66-67页
        5.3.2 聚酰亚胺的表征第67-68页
        5.3.3 聚酰亚胺材料的溶解性与WAXD图谱第68-69页
        5.3.4 聚酰亚胺材料的光学性能第69-71页
        5.3.5 聚酰亚胺材料的热性能第71-74页
        5.3.6 聚酰亚胺材料的机械性能第74-75页
        5.3.7 聚酰亚胺的接触角、吸水率和表面自由能第75-76页
        5.3.8 聚酰亚胺的电学性能第76-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79页
    6.2 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9页
附录A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糖基底物的制备及抗体糖基化修饰
下一篇:由化学雕刻法在Cu纳米颗粒上构建高分散Pd(200)优势表面及其对硝基苯化合物还原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