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12-35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选题背景与立题思想 | 第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9页 |
| 1.2.1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及制备 | 第13-22页 |
| 1.2.2 石墨氧化过程中形貌及结构的变化 | 第22-24页 |
| 1.2.3 氧化石墨(烯)的性质 | 第24-25页 |
| 1.2.4 氧化石墨烯材料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 | 第25-29页 |
| 1.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 1.3.1 存在问题 | 第29-30页 |
| 1.3.2 发展趋势 | 第30页 |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30-32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1.4.2 研究目标 | 第31-32页 |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2页 |
| 1.6 主要研究成果 | 第32-33页 |
| 1.7 特色与创新点 | 第33-34页 |
| 1.8 主要工作量 | 第34-35页 |
| 2 氧化石墨的制备 | 第35-59页 |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 2.2 不同氧化程度氧化石墨的制备 | 第36-51页 |
| 2.2.1 实验部分 | 第36-40页 |
| 2.2.2 反应时间对结构的影响 | 第40-41页 |
| 2.2.3 反应温度对结构的影响 | 第41-42页 |
| 2.2.4 KMnO_4剂量对结构的影响 | 第42-51页 |
| 2.3 石墨氧化过程中形貌及结构的变化 | 第51-57页 |
| 2.3.1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 2.3.2 在线分析 | 第52-56页 |
| 2.3.3 氧化机理探讨 | 第56-5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3 氧化石墨阳离子交换容量测定与过程产物结构变化 | 第59-74页 |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 3.2 阳离子交换容量测定 | 第60-62页 |
| 3.2.1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 3.2.2 氧化程度对阳离子交换容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 3.3 阳离子交换容量测定过程中间产物结构的变化 | 第62-71页 |
| 3.3.1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 3.3.2 形貌变化 | 第63-65页 |
| 3.3.3 结构变化 | 第65-67页 |
| 3.3.4 含氧官能团变化 | 第67-71页 |
| 3.4 氧化石墨的阳离子交换模型 | 第71-7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4 氧化石墨烯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 第74-91页 |
| 4.1 引言 | 第74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74-76页 |
| 4.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74-75页 |
| 4.2.2 吸附实验 | 第75-76页 |
| 4.3 氧化石墨烯性质及结构表征 | 第76-81页 |
| 4.3.1 层间距变化特征 | 第76-77页 |
| 4.3.2 表面含氧官能团及厚度变化特征 | 第77-79页 |
| 4.3.3 官能团的热稳定性 | 第79-80页 |
| 4.3.4 酸度和分散稳定性 | 第80-81页 |
| 4.4 氧化石墨烯吸附性能及机理 | 第81-90页 |
| 4.4.1 氧化程度及吸附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 4.4.2 吸附动力学过程 | 第82-84页 |
| 4.4.3 吸附热力学过程 | 第84-87页 |
| 4.4.4 氧化程度对吸附机制的影响 | 第87-9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结论 | 第91-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0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