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1.1 PAHs概况 | 第12页 |
1.2 土壤中PAHs的污染 | 第12-15页 |
1.2.1 PAHs的产生和来源 | 第12-13页 |
1.2.2 土壤中PAHs的分布 | 第13-15页 |
1.2.3 土壤中PAHs的污染现状 | 第15页 |
1.3 PAHs对土壤的生态效应 | 第15-16页 |
1.4 土壤中PAHs的修复技术 | 第16-19页 |
1.4.1 物理修复 | 第16-17页 |
1.4.2 化学修复 | 第17-18页 |
1.4.3 微生物修复 | 第18-19页 |
1.4.4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 第19页 |
1.5 微生物降解PAHs的代谢途径 | 第19-22页 |
1.5.1 萘的降解途径 | 第20页 |
1.5.2 菲的降解途径 | 第20-21页 |
1.5.3 芘的降解途径 | 第21-22页 |
1.5.4 苯并[a]芘的降解途径 | 第22页 |
1.6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环境因素影响 | 第22-24页 |
1.6.1 土壤生物可利用性影响 | 第22-23页 |
1.6.2 添加微生物营养盐 | 第23页 |
1.6.3 提供电子受体 | 第23-24页 |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4-26页 |
1.7.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7.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 融合菌株F14降解菲过程中细胞表面性质变化研究 | 第26-39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6-28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2.2 菌株 | 第26-27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2.2.4 培养基及试剂溶液的配置 | 第27-28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8-30页 |
2.3.1 融合菌株F14对菲的驯化 | 第28页 |
2.3.2 菌株细胞膜表面磷脂的提取及测定 | 第28-29页 |
2.3.3 菌株细胞表面LPS的提取及测定 | 第29页 |
2.3.4 菌株细胞表面脂质过氧化物的提取及测定 | 第29-30页 |
2.3.5 菌株细胞CSH测定 | 第30页 |
2.4 结果和讨论 | 第30-38页 |
2.4.1 融合菌株F14降解菲过程中细胞膜表面磷脂的变化 | 第30-32页 |
2.4.2 融合菌株F14降解菲过程中细胞膜表面LPS的变化 | 第32-34页 |
2.4.3 融合菌株F14降解菲过程中细胞膜表面MDA的变化 | 第34-36页 |
2.4.4 融合菌株F14降解菲过程中细胞膜表面疏水性的变化 | 第36-37页 |
2.4.5 融合菌株F14在不同浓度菲条件下降解率及生长情况的变化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融合菌株F14在修复菲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 第39-50页 |
3.1 前言 | 第39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39-40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3.2.3 菌株和培养条件 | 第39页 |
3.2.4 供试土壤 | 第39-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3.3.1 实验设计 | 第40页 |
3.3.2 土壤中PAHs的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3.3 C、N、P对土壤中菲的降解影响 | 第41页 |
3.3.4 接种量对土壤中菲的降解影响 | 第41页 |
3.3.5 含水率对土壤中菲的降解影响 | 第41-4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2-49页 |
3.4.1 标准曲线 | 第42-43页 |
3.4.2 融合菌株F14土壤中菲的降解特性 | 第43-44页 |
3.4.3 土壤接菌量对菲降解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4 土壤中水分含量对菲降解的影响 | 第46-48页 |
3.4.5 土壤中外加营养源对菲降解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融合菌株F 14 对修复菲污染土壤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变化研究 | 第50-59页 |
4.1 前言 | 第50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0-51页 |
4.2.1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4.2.3 溶液配制 | 第50-5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4.3.1 实验设计 | 第51页 |
4.3.2 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51-52页 |
4.3.3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52页 |
4.3.4 土壤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52-53页 |
4.3.5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第53-5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4-57页 |
4.4.1 土壤 PPO 活性的变化 | 第54-55页 |
4.4.2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55-56页 |
4.4.3 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56-57页 |
4.4.4 土壤中菲降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 第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应用融合菌株F14修复焦化厂多环芳烃污染的表层土壤 | 第59-65页 |
5.1 前言 | 第59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59-60页 |
5.2.1 主要仪器 | 第59页 |
5.2.2 主要试剂 | 第59页 |
5.2.3 菌株和培养条件 | 第59页 |
5.2.4 供试土壤 | 第59-6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5.3.1 实验设计 | 第60页 |
5.3.2 土壤中PAHs的分析方法 | 第60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5.4.1 不同处理条件对比 | 第60-61页 |
5.4.2 融合菌株F14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 第61-62页 |
5.4.3 土壤中PAHs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62-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本课题创新点 | 第66页 |
6.3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