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结构与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1.4.2 案例研究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理论综述 | 第14-19页 |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分析工具 | 第14-15页 |
2.1.1 战略管理理论 | 第14-15页 |
2.1.2 PEST分析法 | 第15页 |
2.1.3 SWOT分析法 | 第15页 |
2.2 企业业务转型理论 | 第15-16页 |
2.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2.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2.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第3章 我国证券公司现状与问题 | 第19-26页 |
3.1 我国证券业发展历史沿革 | 第19-22页 |
3.1.1 萌芽阶段 | 第19页 |
3.1.2 快速发展阶段 | 第19-20页 |
3.1.3 统一监管、整顿规范阶段 | 第20页 |
3.1.4 治理阶段 | 第20-21页 |
3.1.5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综合发展阶段 | 第21-22页 |
3.2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3.3 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问题 | 第23-26页 |
3.3.1 收入来源单一,集中度高 | 第23-24页 |
3.3.2 市场风险积累,爆发几率增大 | 第24-25页 |
3.3.3 业务创新动能不足 | 第25页 |
3.3.4 证券公司风险抵抗能力较弱 | 第25-26页 |
第4章 美国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经验 | 第26-33页 |
4.1 美国证券行业发展转型历史沿革 | 第26-28页 |
4.2 美国证券公司转型模式 | 第28-33页 |
4.2.1 第一种模式——大型综合性投资银行模式 | 第28-29页 |
4.2.2 第二种模式——嘉信理财模式 | 第29-31页 |
4.2.3 第三种模式——亿创模式 | 第31-33页 |
第5章 XM证券公司业务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第33-41页 |
5.1 XM证券公司简介及现状 | 第33-37页 |
5.1.1 经纪业务 | 第34页 |
5.1.2 投资银行业务 | 第34-35页 |
5.1.3 资产管理业务 | 第35-36页 |
5.1.4 自营业务 | 第36-37页 |
5.2 XM证券公司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5.2.1 经营网点较少,不利于客户拓展 | 第37-38页 |
5.2.2 核心业务优势不足 | 第38-40页 |
5.2.3 净资本规模较小,风险抵抗能力弱 | 第40-41页 |
第6章 XM证券公司发展环境与SWOT分析 | 第41-54页 |
6.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第41-46页 |
6.1.1 政治环境 | 第41-42页 |
6.1.2 经济环境 | 第42-44页 |
6.1.3 社会环境 | 第44-45页 |
6.1.4 技术环境 | 第45-46页 |
6.2 XM证券公司SWOT分析 | 第46-54页 |
6.2.1 优势(S) | 第46-48页 |
6.2.2 劣势(W) | 第48-50页 |
6.2.3 机会(O) | 第50-52页 |
6.2.4 威胁(T) | 第52-54页 |
第7章 XM证券公司业务转型规划与措施 | 第54-57页 |
7.1 业务转型规划 | 第54页 |
7.2 业务转型措施 | 第54-57页 |
7.2.1 发掘京津冀区域发展潜力,扩大网点布局 | 第54-55页 |
7.2.2 紧跟“一带一路”,推进海外业务发展 | 第55-56页 |
7.2.3 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突出特色品牌优势 | 第56页 |
7.2.4 拥抱混业经营格局,向集团化发展前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