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1.1 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1.1.1 微囊藻毒素概述 | 第10-11页 | 
|         1.1.2 微囊藻毒素致毒机制 | 第11页 | 
|         1.1.3 微囊藻毒素对肠道毒性研究 | 第11页 | 
|         1.1.4 微囊藻毒素对肠道微生物毒性研究 | 第11-12页 | 
|     1.2 生物浮床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1.2.1 生物浮床概述 | 第12页 | 
|         1.2.2 生物浮床对水质的净化 | 第12-13页 | 
|         1.2.3 生物浮床对藻类影响 | 第13页 | 
|         1.2.4 生物浮床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13-14页 | 
|     1.3 肠道微生物概述 | 第14-17页 | 
|         1.3.1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 第14-15页 | 
|         1.3.2 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         1.3.3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微囊藻毒素MC-LR对斑马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第18-37页 | 
|     2.1 前言 | 第18-19页 |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         2.2.1 实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 第19页 | 
|         2.2.2 样品的采集 | 第19页 | 
|         2.2.3 肠道微生物总DNA的提取及 16S rRNA基因扩增 | 第19-20页 | 
|         2.2.4 RNA提取和cDNA模板的制备 | 第20页 | 
|         2.2.5 实时定量PCR | 第20-21页 | 
|         2.2.6 酶活性的测定 | 第21页 | 
|         2.2.7 肠道模型的建立 | 第21页 | 
|         2.2.8 斑马鱼肠道对MC-LR的富集 | 第21-22页 | 
|         2.2.9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统计学分析 | 第22-23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4页 | 
|         2.3.1 MC-LR的吸收与富集及Oatp2b1的表达 | 第23-24页 | 
|         2.3.2 测序数据统计 | 第24页 | 
|         2.3.3 α 多样性分析 | 第24-26页 | 
|         2.3.4 β 多样性分析 | 第26-28页 | 
|         2.3.5 LEFSe分析 | 第28-32页 | 
|         2.3.6 斑马鱼肠道酶活性的变化 | 第32-33页 | 
|         2.3.7 肠道微生物与生理指标相关性 | 第33-34页 | 
|     2.4 讨论 | 第34-36页 | 
|     2.5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生物浮床对草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第37-45页 | 
|     3.1 前言 | 第37页 |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         3.2.1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 第37-38页 | 
|         3.2.2 DNA的提取 | 第38页 | 
|         3.2.3 V3区DGGE分析 | 第38页 | 
|         3.2.4 16S rDNA V3区测序 | 第38-39页 | 
|         3.2.5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         3.3.1 V3区DGGE分析 | 第39-40页 | 
|         3.3.2 DGGE凝胶中片段测序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         3.3.3 条带聚类分析 | 第41-43页 | 
|     3.4 讨论 | 第43-44页 | 
|     3.5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 附录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