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8页 |
1.1 重金属污染及修复现状 | 第10-18页 |
1.1.1 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0-12页 |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 | 第12-13页 |
1.1.3 水体重金属污染 | 第13-15页 |
1.1.4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 第15-17页 |
1.1.5 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 | 第17-18页 |
1.2 蒙脱石简介 | 第18-19页 |
1.3 蒙脱石/微生物治理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3.1 蒙脱石治理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2 微生物治理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3 微生物矿化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4 蒙脱石-微生物协同治理重金属污染 | 第23-24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来源、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8页 |
1.5.1 本课题的主要来源 | 第24-25页 |
1.5.2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2 菌株的分纯鉴定及生长特性 | 第28-40页 |
2.1 菌株选取 | 第28-29页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9-32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2.3.1 脱氮硫杆菌的生理特性分析 | 第32-33页 |
2.3.2 菌株的革兰氏鉴定及形态观察 | 第33-34页 |
2.3.3 脱氮硫杆菌的生长曲线 | 第34-35页 |
2.3.4 硫酸盐还原菌生长曲线及液相SO_4~(2-)浓度变化 | 第35-36页 |
2.3.5 脱氮硫杆菌液相pH变化 | 第36-37页 |
2.3.6 硫酸盐还原菌液相中pH变化 | 第37-38页 |
2.3.7 脱氮硫杆菌液相SO_4~(2-)浓度变化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菌株的矿化特性分析 | 第40-55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1.3 测试方法 | 第42-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4页 |
3.2.1 脱氮硫杆菌的锶耐受性分析 | 第43-45页 |
3.2.2 脱氮硫杆菌对锶的矿化特性 | 第45-49页 |
3.2.3 硫酸盐还原菌的镉耐受性分析 | 第49-51页 |
3.2.4 硫酸盐还原菌对镉的矿化特性 | 第51-53页 |
3.2.5 硫酸盐还原菌对铅的矿化效果 | 第53-5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蒙脱石-脱氮硫杆菌体系的对锶的作用研究 | 第55-81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5-57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4.1.3 计算方法 | 第58-5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9-80页 |
4.2.1 蒙脱石-脱氮硫杆菌对锶的滞/固特性 | 第59-70页 |
4.2.2 蒙脱石-脱氮硫杆菌的溶/固效果分析 | 第70-8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5 讨论与机理分析 | 第81-88页 |
5.1 脱氮硫杆菌对锶的矿化作用机理 | 第81-83页 |
5.2 硫酸盐还原菌对镉、铅的矿化作用机理 | 第83-84页 |
5.3 蒙脱石-脱氮硫杆菌体系的作用机理探讨 | 第84-85页 |
5.4 蒙脱石-脱氮硫杆菌的滞固效果分析 | 第85-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后期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1页 |